国内要闻 省内要闻 本地要闻 精彩点击 专题新闻 通知公告 猛犸象诗刊 日报数字报 晚报数字报 绥化晚报新媒体
经济新闻 综合新闻 视频新闻 市场监管 黑土副刊 日报头条号 小记者风采 日报公众号 晚报公众号 绥化直播
  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绥化新闻网  >  猛犸象诗刊

陪沙鸥老师听林涛

来源:绥化晚报 2022-08-19 字体:

  王富祥

 

  沙鸥(1922——1994),诗人,原名王世达,重庆市人,学者止庵之父。1940年用沙鸥笔名开始发表作品。1946年大学毕业后到上海参与主编《新诗歌》与《春草诗丛》。1949年后调北京《新民报》工作,同时和王亚平主编《大众诗歌》。1951年调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工作。1957年在《诗刊》担任编委。1961年,到绥化安达市文联任创作员,1962年调黑龙江省文联从事专业创作,后主持编辑《北方文学》。出版有《农村的歌》《故乡》《初雪》《梅》《情诗》《失恋者》《寻人记》等诗集31种,诗论4集,散文2集。2017年,已故诗人沙鸥获得“中国新诗百年”全球华语诗人诗作奖“终身成就奖”。
 

1.
 

  皓月。清风。

  一行人晚饭后来到松林的后山坡上,席地而坐。从年轻的飞播林枝条下传出的风,顺着我的发梢吹过。我和一群年轻的诗习者们,聆听着沙鸥、胥勋和、田明书聊诗。这一聊就是几个小时,直到满天星光,我们才恋恋不舍地顺着风的牵引回到招待所。

  这是1988年秋天的一个夜晚。

  沙鸥此行,是受四川大凉山诗人胥勋和之邀从重庆市到冕宁县去看彝海的。

  彝海,当地彝语叫“乌勒苏泊”。位于大凉山海拔2280米的草坪山上,以盛产细鳞鱼得名。让彝海声名远播的原因,是在中国革命史上发生过一起重大的事件“彝海结盟”。1935年5月22日,在海子边,面对蔚蓝的天空和清澈的湖水,刘伯承和彝族果基家支头人小叶丹按照彝族的风俗歃血为盟,结为兄弟。第二天,刘伯承把一面写着“中国夷(彝)民红军沽鸡(果基)支队”的红旗赠给小叶丹,并任命小叶丹为支队长。之后,红军顺利通过百里彝区。

  沙鸥去彝海归来的路上,新生代森林诗人田明书盛邀沙鸥去林区采风。

  说到去南方的飞播林区采风,沙鸥立即来了精神,这才有了那夜月光下的诗歌对话。
 

2.
 

  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中国诗歌最活跃的时期。以田明书为首的南方“新生代诗林诗人”群秉执“森林诗人”傳仇的旗帜,活跃在诗坛。

  当时的北方诗坛,森林文学异常活跃。标志性的旗手有郭小川、沙鸥等人,他们都以北方林区、红松为题材写下了大量诗篇。2017年,郭小川、沙鸥同时获得“中国新诗百年”全球华语诗人诗作奖“终身成就奖”。

  作为生态文化重要一脉的森林文学,在八十年代开始南北呼应、互动、相融。大兴安岭、伊春、牙克石、大凉山、岭南、西双版纳……绿色的文学火苗呈燎原之势。
 

3.
 

  那天,沙鸥和胥勋和刚刚来到雅砻江木材水运局,就被一大群文艺青年簇拥着走进了总部的二楼常委会议室。

  在亲切的氛围中,沙鸥如数家珍地向大家讲授诗歌写作的理论和技巧。

  胥勋和、田明书主持。

  台下的诗习者王富祥、李勃、王孔华、胥若平、宋光勇、宋刚、潘保华、邓友华、盘廷军等人都倍加珍惜这次难得的讲座。

4.
 

  潘保华,一个刚跨入林区医卫系统的文艺女青年,有幸参加了当天的讲座。

  1988年9月出版的《雅砻江报》副刊,发表了潘保华的短诗《给沙鸥》:“岁月筑起诗的阶梯/把六十七年的自白/嵌进多皱的额头/笔是你不累的桨/助你没日没夜地漂泊”。

  不久,潘保华便收到了沙鸥的来信。鼓励她多读书、多练笔。在《沙鸥谈诗》(下卷)中,收录了多条沙鸥与潘保华的书信往来原文。

  对一个初学的文艺青年,沙鸥的鼓励对潘保华的人生具有里程碑意义。至今,笔名“应潘”的潘保华仍保留着当年沙鸥的信件手抄本。这么多年,数次搬家,这本手抄本都还在。这是潘保华始终保存的一份精神能量。

沙鸥(中)与部分大凉山诗人
 

  5.
 

  讲座结束并合影留念后,沙鸥提议去飞播林感受南方的林涛。

  站在飞播林前,沙鸥极目远眺,若有所思,当场从随身携带的皮夹包里拿出笔和笔记本,写下了《到小树林里去》:

  到小树林里去,那边的生命很年轻
  那边的岁月在枝叶上生长
  太阳如针
  给土地绣上花纹
  寂静里心跳的声响
  一切意识都展出它原初的过程
  到小树林里去,那边
  每棵草滴着串串的露珠
  你会认识你自己的眼睛

  常年在北方生活,雪原、古树、林海在沙鸥的脑海里打上了深深烙印。在南方的这片年轻的飞播林前,沙鸥迸发出了别样的情怀和诗意。


6.
 

  离开雅砻江木材水运局的当天上午,王富祥、宋刚陪同沙鸥去体验漫水湾的彝区风情。于是,就有了沙鸥的《漫水湾风景》(组诗)。其中的《漫水湾街子》,记录了沙鸥当时的印象:

  钟摆锈落了
  而水泥地
  替换了凹凸的石头路

  火神走过
  留下焦炭的缺口
  街墙上,电磨广告
  在炎阳中蜡黄

  插秧酒好热闹
  祖宗的菜谱

  一根正在风干的鹅肠
  走不尽的窄巷

  三十多年后的今天,这条漫水湾“一根正在风干的鹅肠”式的街道两侧已是高楼林立,成为攀西阳光度假带的明珠。

  《新叶》刊发了沙鸥写大凉山的诗作

7.
 

  时光短暂。挥手作别。

  不久,沙鸥就寄来一组诗,刊发在1988年第四期《新叶》文学季刊(四川林业文学作品选)上。其中,《雅水局》这首诗,折射出沙鸥对这片生态文学沃土的情感:

  松林沉浮于记忆
  风,醉汉
  投掷着沙石

  天空是山泉洗过

  新建的大楼、小院
  占有了荒原
  大自然在迷失中退守

  越过河谷、年老的牦牛山
  还是蓊郁的

  时间不老。当年沙鸥老师赞美过的“蓊郁的”飞播林和陪伴这片飞播林成长起来的年轻诗习者们正日渐成熟。

  如果再回到沙鸥老师当年佇立的松林坡,在飞播林清风的译音里,还能听到滴翠的诗句回响。

 

  王富祥,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在《诗刊》《星星》《诗歌月刊》《诗选刊》《绿风》《草堂》《上海诗人》《大地文学》《生态文化》《四川文学》《广西文学》《青春》《青年作家》《人民日报》(海外版)等报刊发诗歌、散文数百首(篇)。  


编辑:韩敏

绥化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