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利彬
春意盎然,燕子飞,细雨如丝,藤蔓绿。行走于轻烟弥漫的隐隐青山中,和清明这一饱含诗意的节气,来一场温柔的相遇。
遇见清明,在略显清冷而满怀思念的诗词里。其中,最能勾起无限愁思的,还是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短短几句,却不经意地道出了行人的惆怅与哀伤,让人禁不住落泪。而宋代诗人方岳在提及清明之时,又是另外一种口吻,“淡烟疏雨清明日,飞絮落花游子心。燕话春愁初睡起,一帘草色暮池深。”他是在盼望着,盼望着这缤纷的飞絮和落花能为远在异乡的游子捎上几缕愁思。人生在世,是该心怀盼望的,不管此时是何种处境,只要心怀盼望,总能迎来一线生机。
遇见清明,在追思先人及传承祖先信仰的传统仪式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清明节这一天,我们或带上鲜花美酒,或带上亲手做的小点心,携同家人,登山祭奠已故的先人。静默着,追溯家族的精神源头,回忆起先人们往日对我们的呵护与关心,不忘先人们的谆谆教诲,把先人们的优秀品质传承下去。
遇见清明,在香气四溢的时令美食里。犹记得,每年的清明前夕,邻家的妇人们都会采摘来新鲜嫩绿的艾草,置于石舀,捣碎成汁,然后加入糯米粉,揉擀成皮,再依不同口味,加入不同的馅料,做成油绿如玉的青团。它的做法看起来和青团差不多,同样是软糯的艾草外皮,加上各种风味的馅料。但相对来说,艾粄的艾草味会偏重些,绿油油的外表下,更有咸甜两种口味。其中,咸以萝卜、腊肉、香菇、虾米作馅,甜则以黑芝麻、花生、白砂糖作馅,入口软糯,艾香浓郁,咬一口便唇齿留香,叫人遗忘不得。当然,清明节的时令美食还有很多,说也说不完,像那金黄香脆的烧猪肉,像那晶绿蓬松的朴籽粿,像那乌黑可口的乌稔饭。
遇见清明,在清朗明媚的风俗里。宋代诗人吴惟信在《苏堤清明即事》中就曾写道:“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人们在清明这天外出踏青,不管男女老少,三五成群,或静静漫步,或高声吟唱,或闲荡秋千。凝眸处,梨花浅白,杨柳依依,是何等的柔情似水。而到了现代,我们除了踏青之外,还保留着蹴鞠、插柳、放风筝等一系列风俗活动。其中,不得不说的还是插柳这一风俗,旨在驱邪避凶,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就有此记载:“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不仅如此,我们还会将折来的柳枝戴在头上,或别于发间,象征着迎春,亦象征着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