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傲夫,1979年出生于江西瑞金。上世纪90年代开始诗歌写作,近年主要创作口语诗。作品被翻译成英语、日语、俄语、德语、韩语、世界语等多种语言文字。现居北京。
大水
河水上涨
公牛跳出了围栏
河上的石桥
被水流拱驮
带到了下游
大雨长夜不止
父亲穿上雨衣
打上手电筒
将母牛牵到高处
又用带刺的杉枝
网罩,在鱼塘下水处
将塘口把住
天明雨停
父亲和堂叔
沿河寻找到
被水冲走的桥石
然后再将它们
一一搭回桥墩上
它们原本的位置
回到栗子林
回到栗林村
父亲立刻变成了一只老猴
攀援上树
母亲电话里叮嘱他
务必只在树下
用竹篙敲打栗蓬
伸不及或敲不下的
就别要了
一个傍晚
父亲终于停止了采收工作
电话里他说
雨过天晴,他还要去
跟一棵棵栗子树
亲近亲近
冬雨
零散的雨水
轻拍着屋顶
暖气管道的热水
咕咚了一下
女儿伸了个
懒腰
翻了一下身
母亲在另一房间
安歇
妻子去了东边
一学院进修
我在台灯下
正写这首诗
父亲,只有你是
独行侠
骑着鹅
一个人远去了
露天电影
放电影的日子
母亲都会邀请姨娘过来
我一般在中午时分
就将家里的木椅条凳
全搬到打谷场占位
傍晚时分,各家的凳子
安静排列,参差不齐
最中间的空地
是留给放映机的
夜幕降临,机子架起
白幕被两根杉柱拉平
夜里的稻香深处
连绵的灯火
四面赶来
一些没有凳子的男孩
就爬到场边河沿的李子树上
正看到入迷处
树枝一下断裂
他们连人带枝
跌入了河水里
要是中途下起小雨
大家就都会撑起伞
大小不一,高低不平的伞间
就会空出一条投影的线路
那时,就有
伞上雨水滴滴
伞下的人们
安静地看电影
逃难的女人
从北方来
从更南的南方来
带来北方大旱
南方洪水的消息
她们一路乞讨
来到了栗子林
这些少女,或带着孩子的母亲
很快做了新娘
或新的母亲,再往下
就熬成了奶奶
但她们,在劳作的空隙
有时仍会想念以前的男人
再过些年,跨省恋爱的
一些老家女孩
有的也来到了栗子林
但她们与她们
再也无法用方言确认
火葬
村口新建了一红砖房
陆陆续续,一些死去老人的骨灰
被后人存放进去
父亲与母亲
远远望着那栋房子
父亲首先打了个寒颤
母亲则平静许多
她说,死后烧成骨灰
放在那,也不错
族谱
海林媳妇
生了三个女孩
打掉一个女婴
这次终于
查出是个男孩
隐藏于汕头
15年之后
他主动加入了
栗子林村微信群
过年我回家与他
翻看存放于他家的
那本刘氏族谱
后来又与来访的太爷
老爷叔叔伯父
围桌喝酒
四代男人无言
我和海林敬过长辈
然后一次次仰脖吞酒
我发觉咽下的
每一滴
都有苦味
小镇
窗外是鸟鸣
窗内也是
良乡很安静
我感觉到地球
在轻微颤动
梯子
炊烟
笔直向天
沿着炊烟攀爬的人
从没到达过天空
小河
日夜赶路
但沿着流水的人
从没抵达过东海龙宫
一位跛足少年
将梯子搭向院墙
他试图将它
伸入邻家少女的梦
下辈子
下辈子你还会让我做你的母亲
当她说出这句话时,内心是多么绝望
下辈子,让你来做我的女儿
这辈子还不了你的,下辈子
我接着还
他心里想着,但没有说出
她一生活得太过辛苦
她一辈子说过的一句重话
像一粒种子,在冬天开出了花
怀抱白婚纱的男子
男子从一楼的
裁缝店里出来
婚纱是那么大
他有点抱不过来
但他还是松松地抱着
唯恐使它折皱
婚纱有点长
他便踮起脚尖往上托
从对面楼上看过去
这个笨拙在高楼阴影里的
西装男子
多像刚学步的小动物
有淘气的孩子喊道
“大大的笨企鹅!”
抱婚纱的男子站住了
向楼侧的那个孩子
咧嘴笑笑
这时,他露出的牙齿
与怀里的婚纱一样
都有着洁白光芒
在楼上看一群人练太极
小区院子里
一片树林
一群中年男人
迈步摆肢
在练太极
他们一个个
动作舒展
发出一连串的
慢动作
让人以为
他们欲驾风而去
秋风果真来了
这群男人
还按自己的节奏
摆肢迈步
我低头看稿
再抬头看他们时
发现树林
已空无一人
树上有几片叶子
翻了几翻
飘落到地
青栗
直到如今,我才确定
在小学三年级时
我给卢雪娇的栗子
是青的
我现在理解了
她那时的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