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要闻 省内要闻 本地要闻 精彩点击 专题新闻 通知公告 猛犸象诗刊 日报数字报 晚报数字报 绥化晚报新媒体
经济新闻 综合新闻 视频新闻 市场监管 黑土副刊 日报头条号 小记者风采 日报公众号 晚报公众号 绥化直播
  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绥化新闻网  >  猛犸象诗刊

读诗,就是读他的灵魂

来源:绥化晚报 2021-10-15 字体:

长安瘦马,本名尚立新,1968年出生于辽宁抚顺,诗歌爱好者,现居西安。

  点评人:长安瘦马

  每一个诗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世界。读诗,就是读他的灵魂。

  作为一个诗歌爱好者,我努力地沉浸在诗人的诗歌里,每选定一个诗人的作品,我都会把他放到电脑上,然后靠在椅子上,抽上一支烟,看着发呆。他(她)为什么写这首诗?他(她)为什么这样写?他(她)经历了什么?他(她)创作时的情绪是什么样的?他的思想层面是什么样的?

  慢慢地,随着烟雾,诗人的诗歌显影开来,诗人的思想、诗人的爱恨情仇、诗人的喜怒哀乐、诗人的生存状态清晰起来,诗歌也不仅仅是或长或短的排行分列的文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灵魂,丰润、立体地呈现在我面前。透过诗行我可以和他们对话,我能看到他们的思想行走的痕迹。

  诗人的心灵是相通的,诗人欢快我也欢快,诗人痛苦我也痛苦,这个过程是艰难的,有时候读一个诗人一首诗,我会用去三天甚至更长的时间,但是我喜欢并且享受这个过程,徜徉在每个诗人的诗歌里,让我受益匪浅。

  我不是诗评家,只是一个普通的诗歌爱好者,我的学识和诗学理论远远达不到评论的水准,所以我阅读每一个诗人的作品,是仰视和平行的。也就是说,我努力地抵达诗人灵魂的营寨,发现诗歌外面故事,揭开诗人的隐喻,让我以及我的读者以及诗人一起,碰撞出火花来。

  现代诗歌,新诗百年,随着科技的发展,真的是一个最好的诗歌时代,人人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并且很快被大家听到。据说网络上每天能产生两万多首诗,而每首都有他的受众,尽管有不如人意的地方,但是我认为,这确确实实是诗歌的黄金时代。

  诗歌对我下了蛊,多年来让我离也离不开,但是我感谢诗歌,诗歌让我在喧嚣的尘世里找到一方净土,找到我在摘下世俗的面具后安静休憩的世界。写诗、读诗,是我的一大快慰。

  积土成丘,集腋成裘。慢慢地我写了一百多篇读诗的札记,这些诗人仅仅是在我的阅读范围内遇到的星辰,有诗歌大家,也有诗歌草根,有享负盛名的名家,也有蒸蒸日上的90后,时间横跨了新诗百年,一直到现在。所以说这个诗歌赏读,是没有系统的,他只是我个人在阅读当中的一个机缘的触动,我甚至把罗大佑也当作诗人,这些,都是我个人的诗歌观点,或许,这一百篇连续起来,也能说明我作为一个诗歌爱好者的一点诗学理念吧。

  所有这些,仅仅是一个读诗的札记或者读后感。

  野诗

  李老乡

  老乡的野诗没有节奏

  跟随太阳的歌儿

  四处流浪

  常在落日的地方借宿

  常能分享大千世界

  那种悠悠的苍茫

  当暮霭里出动的长城

  成了我的诗里

  最为冗长的句子

  一行读不断的绝句

  竟使我苍凉的双肩

  从此耸起了悲壮

  有我的城垛

  就有我城垛上的

  男朋女友

  就有高跟鞋

  任风

  在那高孔的鞋底

  哎哟哟地吹

  哎哟哟地响

  2017年夏天,诗人李老乡在天津去世了,挣脱了尘世的牵绊,李老乡去天堂里写诗去了。

  其实作为一个诗爱者,我对诗人了解的并不多,直到他去世才知道李老乡曾任《飞天》编审,我一直以为他是哪个地方的农民呢,至于他的诗,我只记住了这首《野诗》,并且记到了骨子里。

  读这首诗的时候,还是小青年,刚刚开始写学习写诗。那时候,除了雪莱、普希金惠特曼、泰戈尔等等经典,一本《朦胧诗选》仿佛就是教材,又读了自白派、印象派,整个脑子都乱套了,写出来的东西自己都看不懂。其实这还是自身的原因,功底太差,即便有吸星大法,吸来的功夫也会让你爆炸。我记得当时有篇文章,把诗歌分为意识流和生活流,到今天我还赞同这个说法,什么这风格那流派,在艺术的分类上,诗歌的细化,我认为意识流和生活流还较为是妥当的。

  那么就说说这首诗,朴实的语言,漫不经心地表诉,其实这里面藏着大智慧,拉近了历史和现代的距离,拉近了作者和读者的距离,有历史的沧桑感,但透着诙谐,有现代的生活气息和调侃,个体、历史、现实,都在里面了。最让我受教的就是这种语言表达方式和思考方式,并且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不自觉地学习沿袭了这种方式。走进去跳出来,再走进去再跳出来,永远都和读者面对面地看着说话,这种语感我非常喜欢,并且深深地影响了我。诗人不是歌星,一个人唱,大家在下面看,而是深夜里月光下,一对朋友在交谈诉说。

  诗歌永远年轻,诗人永远年轻。这首诗有二十几年了,现在读也不过时,甚至还比较前卫。

  无端泪涌

  陈超

  雪峰

  巨大的投影

  在午后两点

  渐渐缩短

  最后移开

  瞬息间

  太阳淡绿的光瀑

  灌满了鹿马登的山谷

  阳光照亮一座

  各色石板垒成的……谷仓?

  哦,不,是傈僳人的小教堂

  在它尖顶的十字架上

  一只蓝杜鹃

  静静伫望

  脚下

  怒江平静流淌

  远处

  溜索孤单

  教堂内

  传出赞美诗参差的吟述

  我虚弱地蹲下

  无端泪涌……

  诗人一旦进入了诗歌状态,他的灵魂就脱离了肉体,他便没有阻隔,可以在时空中任意徜徉,他的心时而如水中的苇,风儿掠过的时候,他会看着远去的大雁露出慈悲的笑脸;他的心时而如结晶的冰凌,无论他如何冷峻与深邃,他也会把自己融化成柔软的水。

  执念使诗人揭开一个又一个星空,就像茧羽化成蝶的过程,他忍住繁华的诱惑和人间的疼痛,用诗歌去感知、揭示、探索生命以及人类的真谛,这个时候,他自身就是一首诗了。其实这是一件危险的事,就像灵魂脱离了肉体,在完成了诗神的召唤和诗歌的使命后,你要在天亮前鸡鸣的时候赶回自己的肉体,否则,你真的会把自己弄得遍体鳞伤。

  坚强与脆弱,睿智与敏感,诗人的身体里有一个特殊的器官,就像蜗牛的触角最先感知寻常事物里的诗意,诗人艰难地爬行着,我甚至唯心地认为诗歌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人的宿命,他抗拒不了,逃脱不掉,面对尘世,他会突然地“无端泪涌”。

  于是,陈超的这首《无端泪涌》我好像知道他为什么“无端泪涌”了。西南的一隅、雪峰、鹿马登的山谷、太阳淡绿的光瀑、平静的怒江、孤单的溜索、傈僳人的小教堂、蓝杜鹃、赞美诗参差的吟述。这具有特质风光的景致,油画般一幅幅展现在我的眼前,他们静谧着,每一幅图景在静谧中似乎都有一种昭示或者隐喻,谷仓与教堂的转换,让我在物质和精神间追问,我们要一个怎样的世界和人生?

  原始的、原生态的风物像块石头,挡住了诗人的路,诗人的触角触摸到了,诗人爬到石头上,这场景最容易打开诗人情感的闸门,自然的魅力让你热爱,让你匍匐,尘寰中我们伟大又渺小,诗人突然百感交集,可是刹那间,他只是本能地“无端泪涌”。

  还是执念,诗人延续着诗歌追求,在诗歌的世界里不断地构建、升华他的精神世界。冯至有一句诗:“我情愿消灭了一切执念,冰一般凝冻了我的心肠”。可是,对于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人来说,这怎么能够做到呢?


编辑:王晨昊

绥化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