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乡村振兴的“桥头堡”
——青冈县芦河镇自强村扶贫工作队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纪实
段洪伟本报记者陈驹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如何加强、巩固,一直是困惑市县级党建部门和驻村扶贫工作队的一道难题。自2017年绥化市住建局扶贫工作队驻进青冈县芦河镇自强村以来,首先从整风整纪、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的“桥头堡”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入手,转变了过去的“党员站,群众看”的尴尬局面,转变成现在的“党员冲在前,群众跟着干”的喜人局面,在乡村振兴中,村级党组织的“桥头堡”作用和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日益凸显。
自强村在青冈县最南部,距县城偏而远,以传统种植玉米、大豆为主,经济发展滞后,2014年被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村,其中贫困户72户、158人。
病有因,穷有根。在深入走访、查探“穷根”时工作队员发现,该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涣散,2459名村民中只有57名党员,近年来,随着打工潮的涌出,党员流动性较大,30名年轻一点的党员大都到外地打工做生意去了,留守在家的27名党员,老弱病残。堡垒不坚硬,丧失战斗力;先锋不模范,群众不会干。当时的群众如是说:党员不党员,就差几块钱;支部不支部,看不着干部。
治病,必须从根灶上下猛药。驻村工作队查明自强村被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村的“穷根”后,采取了“固堡垒、强建设、育头羊”等措施,使村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乡村振兴中,真正起到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
扶贫工作队驻村后,到村办公室对接工作时,发现这里完全是个破大家,办公设备不全,办公桌椅“缺胳膊少腿”,灰尘飞扬,村干部很少来这里办公,村民们更是很少来这里办事,村委会形同虚设。工作队立即争取所在单位市住建局领导支持,出资4万元重新维修了村办公室,配齐了桌椅和现代化办公设备,改造后的村办公室宽敞明亮,给村干部提供了舒适办公条件。“有事找支部,办事到村部”,如今,村部成了党员干部学习议事、村民前来办事的核心阵地,凝聚力、向心力明显提高。
在建设阵地的同时,工作队还和村两委制定了相应的办公制度、学习制度、监督机制和奖惩机制,并带头执行。村里的各项工作全部公开,阳光操作,让老百姓心服口服。如在贫困户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中,工作队和村两委依次在5个自然屯召开了群众大会,公开了贫困户标准,让大家公开评定。村民由衷地说,过去村里的大事小情村民都不知情,如今村里啥事都公开了,村干部做事能一碗水端平,村民自然而然地听从、服从。
吸纳“能人”入党,补充新鲜血液。针对村党组织党员队伍老龄化现象严重的情况,工作队注重培育和发展有能力、有上进心的年轻人加入党组织,为村级党组织增添活力。种田能手刘加伟在家乡流转土地500亩,由于他懂技术、会管理,年年丰产丰收,深受附近农民的推崇。2018年,刘加伟光荣入党,成了向乡亲们传授种植技术、带领乡亲致富的模范。2017年至今,自强村已有3名年轻农民加入党组织。
农村有一句俗话,叫做“村看村户看户,社员看的是干部”,可见群众对党员干部的信任和依赖。为了切实解决贫困户的生活困难,驻村工作队和村屯干部采取“一户一法”的帮扶办法,针对排查出的贫困户,积极实行“一对一帮扶”机制,并根据实际情况逐户制定帮扶计划,做到一户都不能漏,一人都不能少。
在带领农民共同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扶贫工作队党员干部中的致富能人充分发挥“头羊”作用,以己之长,补他人之短。对身在家乡做出成就的党员干部,工作队大力宣扬,给荣誉、树标杆。鼓励一大批党员干部致富能人,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领头羊”。今年70岁的老党员、青冈县人大代表杨维清,在工作队的感召下,发挥养殖、防疫经验,从去年开始,免费为村里贫困户和养殖户进行养殖防疫,受到村民交口称赞。对在外地小有成就的党员干部,工作队建档立案,建立微信群,在送去家乡问候的同时,也鼓励他们回乡创业或将家乡父老乡亲带出去致富。八组党员申连旺常年在外地从事建筑行业,近年来发展较大。工作队主动和他取得联系,向他讲解家乡变化,希望他能带出一部分有劳动能力的闲置劳动力增收。在工作队的举荐下,现在,自强村已有20多名农民加入申连旺的建筑大军。
抓党建、促扶贫。自强村驻村工作队在脱贫攻坚战中成功迈出第一步,为全村早日脱贫摘帽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