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同李国玉苏强
今年6月24日,一家起源于哈尔滨的餐饮公司五爷拌面宣布完成3亿元A轮融资,成为餐饮业关注的热点。继杨国福麻辣烫、喜家德水饺后,黑龙江又诞生一家餐饮连锁行业领军品牌。
兰西县榆林镇筋饼早在20多年前便名声在外,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其被后起之秀纷纷超越,至今也没有大型的连锁企业出现。近日,笔者前往榆林镇进行了走访,了解到榆林镇正在“解套”,通过网络市场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围绕筋饼正在打造立体经营模式。
名声在外几十年榆林镇筋饼饭店生意怎么冷了?
在榆林镇的主街路上,最显眼的便是各个饭店了,虽然招牌的颜色各有不同,店名也各不相同,却很统一地写着筋饼两个大字,筋饼两个字甚至是店名的三倍、四倍大小。这样的店铺分布在道路两旁,大约有50家。老街筋饼、正宗筋饼、筋饼老店、正宗筋饼店等字样,让你无法分辨哪一家才是这条街上的老店,每一家都让人有跃跃欲试的感觉。
但饭店的生意却没有牌匾那么热闹,虽然是午饭时间,有榆林镇筋饼作为招牌,可是能够容纳10多桌的饭店里只有一两桌客人。饭店老板有的站在橱窗里不停地向外张望,有的则直接在外面搭一个遮阳伞,只要有人目光投来,便不停地招呼,说自己家是正宗榆林镇筋饼,极力邀请路人进屋品尝。
现在路过的人不会知道,在20多年前,榆林镇筋饼名声大噪的时候,这条街上有70多家榆林镇筋饼店。一位店主回忆说:“当时路过的大车司机、周边的居民、甚至哈尔滨的顾客都开车到这里来,就为了吃一顿筋饼,别看当时那么多家店,但饭口还是要排队,榆林镇筋饼也是那个时候开始逐渐有名的。”
镇上的筋饼店多是“父一辈、子一辈”干下来的。49岁的李姓店主说,她14岁时家里开店,街上的筋饼店大多存在20年以上。“如果说到榆林镇的筋饼制作历史,那就更长了,少说也有200年。”
工艺入选省级非遗项目为何走不出知名连锁品牌?
虽然辉煌过,但是榆林镇筋饼的品牌发展却逐步被其它餐饮超越。“我们榆林镇筋饼的制作工艺,现在已经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也有原产地标志。其实一直在努力发展筋饼产业。但确实到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连锁品牌。”榆林镇负责筋饼产业发展的副镇长告诉记者,外界很多人认为,榆林镇筋饼可能比较散,没有统一化、标准化的模式,是一种误解。他介绍,榆林镇此前为了发展成立了筋饼行业协会,从筋饼的用料、大小、制作工艺等,都进行了标准化的规定,改变了原来产品杂乱无章、家庭作坊的问题。他们希望通过标准化、规模化,让榆林镇筋饼能够复制大型餐饮的运行模式,走出榆林镇、走出黑龙江。
同时,为了丰富产品类别,榆林镇前几任领导也做了其他的尝试,比如除了筋饼外,还对配菜进行半成品、成品深加工,但后来发现,由于购买人加工方式、运输途中保存不当等原因,菜品没有达到设计的预期,甚至影响了榆林镇筋饼的口碑,最终放弃了“筋饼+配菜”的模式,专一发展筋饼。
“其实,无论是杨国福、喜家德还是五爷拌面,这种餐饮连锁模式很适合榆林镇筋饼,也可以作为快餐的模式直营,或者加盟方式扩大榆林镇筋饼的品牌影响力,但是商标使用目前是最大的制约。”榆林镇镇长王永波说,在20多年前,榆林镇筋饼刚开始发展的时候,有合作的商家注册了榆林镇筋饼的商标,而镇里的餐饮企业需要使用时,就需要与商标持有人协商,成为制约连锁品牌发展的瓶颈之一。
另外,榆林镇一些饭店在过去20多年的经营过程中,自己也沉淀了一些品牌,加上商标的制约,变成了两种经营方式的分化:在榆林镇内的餐饮企业多数以榆树筋饼为招牌。榆林镇以外区域餐饮企业只使用筋饼两个字。“在设计规模化发展的时候,我们也曾想过打造统一的筋饼品牌,放弃榆林镇字样,但从市场实际反馈情况来看,大家对榆林镇品牌认可度很高。”王永波说。
借力微商+直播榆林镇筋饼在网上“活了”
“32吨的大型货车拉着的筋饼都不用落地,就被赶来的代理商分了。早上5时多,厂房门口就有微商排队等着取货。”在榆林镇,前店后厂、规模最大的筋饼企业是何旭经营的小榆树食品有限公司。
何旭说,自己是这里第一个尝试网上销售的人。“大家都在开饭店的时候,我就想把筋饼规模化,当时觉得有市场前景,便开了筋饼厂。本以为借着榆林镇的招牌会容易点儿,但没想到前期推广太难了。”何旭从哈尔滨市开始,沿着高速公路,踏查了所有紧邻高速的地市,想复制榆林镇筋饼成名的模式,可现实就是一盆冷水,订单寥寥无几。随后,他又换了一种方式,将制作好的筋饼免费送,无论是亲友,还是能联系到的商家,依然没有见到效果,产品销路还是没有打开。
何旭说:“最难的时候,生产出的筋饼只能扔,怕镇里的人笑话,用车拉出去几十里公路,就扔在垃圾站、路边。当时想不明白,为何榆林镇筋饼这么受欢迎的品牌,就迈不出榆林镇这个地方?”
在何旭即将要放弃的时候,一次和微商的接触,为他迎来了转机。大庆的一个微商将产品传到自己的销售渠道后,大受欢迎,随后何旭的小榆树筋饼,在微商渠道里火了起来,从上门送货变为到产地抢货。
如今,何旭的工厂里,每天都有70名工人在流水线生产小榆树筋饼,新装修的饭店也开门迎客,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就在记者采访的前几天,何旭与知名网络主播达成了战略合作,在网上销售自己的产品。何旭的成功也让榆林镇看到了新机会。
王永波告诉记者,目前榆林镇除了何旭,把餐饮改成生产厂家的还有4户,都拥有各自的品牌。“我们两个副镇长几乎天天晚上泡在直播间,推广我们榆林的筋饼,目前来看效果还是很明显的。网友对产品的认可度比较高。”
在当地一家生产企业,记者看到工人正在给订货的网友发快递,几乎一秒钟贴一个快递地址,打印机不断地在出新订单。这家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一份筋饼20张,每张销售价不到1元,低温能够保存15天以上,网友购买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收益要比开饭店明显增加不少。“我们有的工人月收入能接近9000元,工资比当饭店服务员翻了倍。”他说。
筋饼引发的思考用互联网思维打破地域局限
最近,在多个视频平台,哈尔滨多个创业多年的商家经历了“打假风波”。在黑龙江餐饮品牌纷纷成为国内行业领军品牌的同时,还有一些老品牌以及餐饮创业者正在起步。一家连锁企业的负责人说,以前做餐饮,主要是对菜品、服务、选址方面下功夫,如今的互联网时代,已经改变了运营的方式,特别是适合做快餐的行业。榆林镇筋饼有历史、有知名度、有政府部门积极推进,而网上营销、直播带货又为其提供了机会,正在实现转型。是坚守“老字号”还是打造“新品牌”,如何维护自身品牌价值,如何借势扩大影响力?对于想要模仿这些大型连锁的创业者来说,榆林镇筋饼的发展过程,是值得借鉴和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