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凤岐
父亲出生于1917年,当时家境十分贫困,也未读过书。父亲13岁结婚,母亲18岁,结婚当年爷爷就告别人世,第三年奶奶也撒手人寰。父母亲带领四个正直童年的妹妹生活。一家六口人,年纪最长的母亲也不过20岁,父亲和母亲从此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奶奶去世那年,父亲骑毛驴不慎摔伤了腿,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腿是接上了,但落下了不能干重体力活的毛病,已经无法给地主扛活维持生计。
但是,家里的日子总得过,六口人还要吃饭穿衣。万般无奈,年龄大点的母亲和邻居商量,借用邻居家一爿石磨,靠母亲人工推磨做豆腐,再由父亲挑着豆腐盘子到邻近村屯叫卖,以养家糊口,父亲从此当上了第一个“官”——豆腐倌。因为长期人工推磨,母亲又是小脚女人(缠足),加上每天都要起早做出豆腐,赶上农户早饭前出售,休息不好,母亲积劳成疾,得了肺结核,经常吐血,以致终生未愈。卖豆腐也是很辛苦的,有时要挑担走很多村屯才能卖完,这对父亲这样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来说,也是一项很重的活计。在当时,农村用钱买豆腐的人家不多,多是用大豆或小米交换,这样,父亲每天出发时挑着豆腐,归来时担着换回来的大豆、小米,来回都是重担。换回来的大豆、小米,除了留下继续做豆腐和家用外,剩下的再换钱,维持家用。日子过得紧巴紧,常常是吃上顿没下顿,入不敷出,但当时还是有了一个稳定的“职业”和收入,父亲由此被村民称为“小豆腐倌”。
父亲的这个豆腐倌一干就是13年,直到1945年东北解放。
父亲当的第二个“官”是水倌。1945年东北解放后,农村实行“五有三勤”,其中重要一项就是改水,将村里的露天水井盖上井房子,防止雨水和污水流进水井,用木材打制一个水箱,由专人把井里的水提上来,倒在水箱里,农民来挑水时,可以直接从水箱里舀水,既卫生又安全。父亲由于身体不好,村里就让父亲负责这个打水的工作,父亲由此当上了第二个“官”——水倌。水倌这个活,不算很累,但必须保证村民用水,水箱里绝不能断水,还要经常清洗,保证卫生,对有的人家由妇女、孩子来担水的,父亲也帮助她们把水舀到桶里,并将水担扶上肩,村里人都对父亲夸赞不已。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家乡组建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以下简称高级社),实行土地、耕畜、大农具集体所有,统一经营,劳动力按劳取酬。父亲又被推选为“高级社”的饲养员,从此父亲又当上了他人生的第三个“官”——马倌。从高级社到人民公社后的生产队,再到公社供销社,父亲在“马倌”的岗位上干了接近20年。在长期的养马实践中,父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饲料精心算计,科学投料,起早贪黑,不辞辛苦,生产队的马匹被父亲养得膘肥体壮。父亲年年被评为模范饲养员,以至在全公社都很有名气,都夸老刘头喂马喂得好。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们家乡公社供销社的马是全公社最棒的,高头大马,非常威武。但是,供销社“槽头不硬”,经常不明原因“倒圈”(马匹全部死掉)。供销社决定在全公社选优秀饲养员饲养。于是,父亲被选调到公社供销社,成了挣工资的临时工,每月54元,比一般职工工资还高。在父亲的精心调理下,供销社的马再没有出现生病和死亡现象,又恢复了原有的威风。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供销社卖了马匹和大车,买了大四轮拖拉机,父亲的马倌这一次失业了。
供销社对父亲的贡献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又把父亲留下来为供销社当夜间门卫,父亲自此又当上了一个新“官”,也是他人生当中的最后一个“官”——更倌。在更倌的岗位上父亲一直干到退休。原因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央出台一个文件,“凡是1970年年底前参加工作的长期临时工,一律转为正式工人。”父亲被转为供销社的正式职工,每月工资变为42.50元。退休后,享受工资的60%开支。父亲做更倌是夜间上班,白天休息。老年人觉少,白天没事,他就帮助供销社的员工干些零活,谁家有事都请父亲帮助,父亲在供销社职工中享有很高威信。
父亲的一生,是勤劳的一生,辛苦的一生,无怨无悔、平淡知足的一生。他以微薄的力量,将四个姑姑培养成人并嫁人成家,又将我们五个子女养大,使之享受到初等教育并成家立业。让我们学会坦诚做人,扎实做事,务正业,积功德,特别是教育好生在新社会的下一辈。父亲的人生很平淡,但他很知足,从不抱怨,他以朴素的感情,感谢共产党的恩德,以平和诚实的心态对待同事,以慈祥的教诲,指引我们成长。父亲一生无欲无求,吃饱穿暖就行,名誉、地位、金钱对他都不算个事,甚至连想都没想过,他就是这样默默无闻地将自己的人生奉献给了子女,奉献给了亲人,奉献给了社会。他是千千万万中国老百姓中的一位,再平常不过的一位,但他们那一代人却是无比伟大的。
父亲的一生,也折射出我们社会的变迁。早年兵荒马乱的民国社会,政府腐败无能,社会一盘散沙,父亲只能自谋生计,做豆腐、卖豆腐也是无奈的选择。共产党执政以后,有了组织的力量,父亲被照顾当“水倌”,体会到了新政权的温暖。农业合作化以后,父亲被因材施用,当上了饲养员,成为了公有制机器上的一颗镙丝钉,而且越拧越紧,从没“秃噜扣”。再后来,到了改革开放初期,父亲成了一名供销社正式职工,享受到了退休待遇。一个平凡的人物,经历了共和国的这几件大事,而且从中受益匪浅。
父亲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保贵的精神财富。他勤劳一生,没留下更多的物质财富,身后700元存折,足以办后事,五十年代盖的三间土房,是父亲留给子女们唯一的纪念。但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是无穷无尽的,他善良厚道,宽以待人,从不与人争,宽厚得让你感到从心里敬佩;他诚恳老实,不善言语,从不说闲话,只有那慈祥的目光让我们感受到父亲的挚爱和鼓励;他生活俭仆,从不索取,大饭店、大宾馆没吃过,没住过,山珍海味没见过,名牌服装没听说过,连北京吉普车都没坐过,就是这样一位老人,却快快乐乐地生活了一辈子,就这一点,我们也是永远学不完的。
父亲虽是平民,但他在子女心中,永远是无比高大的,高大的像一座大山。他的事迹,是永远无法说完的,久远的就像流不尽的江河。他的精神永远激励后辈,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