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红
母亲童年最快乐的时光是去已经出嫁的她姐姐家串门。大姨和姨夫正值青年,工分挣得多,家中分的粮食也多一些,能填饱肚子。那时的母亲只有到她姐姐家去,才能有一口饱饭吃。母亲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大姨生下女儿需要人看管,11岁的她为了填饱肚子,放弃了上学而选择去带外甥女,从此中断学业,这也成为母亲后来一辈子的遗憾。
长大一点的母亲跟着大人到田间干活争工分,尽管没有读过多少书,但母亲聪慧,人勤快,插秧、割地都是把好手,跟着大人们在田间干活,虽辛苦却也快活。外公解放前在伪政府里供过职,当时那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也蔓延到母亲所在的小山村,一些人除了劳动改造,还需要思想的改造。因为外公的缘故,母亲总会被作为反面典型,站在讲台上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那时候的母亲,正值青春年少,把脸面看得比啥都重要,每次的再教育对母亲而言,简直就是一场心灵的折磨。那时候母亲的心愿就是宁愿在田间干活,也不想被当做反面典型在众目睽睽之下接受再教育。
那时大多数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母亲也不例外。外婆给母亲选的夫婿其重要的条件就是要有饭吃。父亲的老家有肥沃的土地,每年的收成也还可以,正符合外婆的择婿条件,所以为了填饱肚子,母亲毫无选择就嫁过去了。也是老天有眼,爸爸是憨厚之人,嫁过去的母亲每天跟着村里人早出晚归,干活挣工分,以此填饱肚子。上世纪80年代,改革的春风吹遍神州,农村土地开始实行承包,给父亲和母亲的生活带来了希望,勤劳肯干的他们在自家的土地上卖力地耕种着,还养上了猪、鸡等。收成一年比一年好,填饱肚子自然不在话下,还可以将家中喂养的家禽以及剩余的粮食拿到集市上卖,卖的钱可以用于改善家庭的生活。后来,一些现代化的产品如自行车、电饭锅、电视机等也陆续进入了家庭。母亲享受这现代产品给自己生活带来的便利,看着电视上的节目,知道了外面还有广阔的世界。母亲常常对着这些新物件发呆,也越发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她遗憾自己没有文化。从此更加拼命地在田间耕种劳作着,她一心期望着儿女们认真学习,不能像她一样没有文化。只要儿女们在学习,哪怕是在看一本闲书,无论自己怎样忙,她都不会叫一声,总是独自承担着,不让我们因农活和家务而耽误学业。她渴望儿女们能好好上学,用知识改变命运,接触外面广阔的世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在公平的高考制度下,儿女们努力学习,一个个走进了高等学府,为自己赢得了一片崭新的天空。
这么多年过去了,母亲的心愿在变,但一直不变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儿女们深深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