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金林
4月11日是姑母逝世三十周年的忌日,我要去伊春市晨明区给姑母上坟,让孙子开车陪我去。孙子对这一举动不屑一顾,有些反感,说:“这个老姑奶奶,已经逝世三十多年,连骨头渣子都烂没了,魂儿也没了,你上那门子坟呀,跑好几百里地就为去看那个坟堆,值不值呀?”
听了这话,我心中一震,孙子这样讲,是对他老姑奶的一生还不了解。我感到有必要给孙子讲讲姑母的不易,唤起他对姑母的孝道之情。我这个姑母一生不易,是红颜薄命,从二十八岁起守寡,没有一子半女,为了照顾她年迈的婆母,再没有嫁人,尽管日子过得艰辛,但对她父亲知疼知爱,让我爷爷享受到无尽的温暖。后来她只身闯东北,仍没忘了对爷爷尽孝,每年都从关外跑到关里老家,看爷爷一眼。我对孙子说,看望祖辈,是段氏家族的传统美德,不论祖先是生还是亡,都应发扬这一美德,多尽孝道。所以隔几年来为她老人家添添坟,烧点纸,不能轻意视为封建迷信。
我们起早上路,不到中午就赶到了坟场,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片凄凉,只见那些大大小小的坟包,就像一个个土堆,有的在坟头压着几张烧纸,有的在坟前摆着几盘供果。整个坟场静得有些沉重有些温柔,似乎听到阳光的声音,我实在不忍心打碎这片寂静,只好放轻脚步慢慢地行走,在那片枯草中慢慢穿行,聆听着山谷中鸟儿的幽鸣。我找到姑母的坟,那坟萧条荒凉,整个坟头长满了蒿草,姑母的坟就被掩盖在蒿草之中,有几处已经塌陷下去,我顿觉心头有一种冰凉的感觉。
我触景生情,对孙子说,你老姑奶奶一生艰苦,几乎没得到什么好,死了以后,我们这些身后之人,仍让她住这些透风露雨的屋子实在有些对不住她了。说着,我们爷俩挥锨铲土,为老人填坟,很快一个高高的坟头立了起来。
至到此时,我们才开始摆供、烧纸、焚香,只见缕缕青烟,围着坟头缭绕飞舞,像青色的带子,袅袅飞向云天。这时我指着那些青烟香气对孙子说:“这些缭绕香气,可以通天接地,沟通祖先,这种香气更是对先辈发之内心的敬畏,是一种朴素的信仰。敬祖先表达的是一份慎终空远的精神。连祖先都不敬,那就是忘本。而忘本则意味着失去了生命,失去了生存的根和魂。因此,从这一角度看,纸的香就是一种信仰之香,一种精神之香,对这种香越是回味,越觉得它幽深悠远。”
我还告诉孙子,正因为如此在姑母活着的时候,我没敢忘了尽孝,总是力所能及地多尽一些孝道。在年青时我入伍当兵,在部队一干就是三十年,姑母孤独一身所受辛劳可想而知。对此我感到酸楚悲伤,但又是无奈的事情,后来我调到离她驻地较近的武装部工作,多少得么一点慰藉。这里毕竟近了许多,也有直达的旅客列车,照顾会方便一些。老人到了晚年,身体越来越差,后来又查出胰腺癌。这种病造血功能减退,需要定期输血,我就把她老人家接到我这里,找最好的血源输血,给她买最爱吃的蛤蟆、河蟹、山胖头鱼,每半月送一次,我没有时间去,就打发孩子送去,尽量让她老人家日子过得舒坦,病中有个好心情。
“孝”说到底是对长辈恩情的一种报答,一种感恩。当然尽孝也多种多样,面对贫穷的,以金钱为主;面对孤独的,以陪伴为主;面对唠叨的,以聆听为主;面对患病的,以照顾为主。但对先辈生前的种种孝道,并不替代对先人死后的孝道,其实常到坟头看一看,给后人讲述先人的功德也是一种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