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绥化新闻网 > 本地新闻 > 要闻 正文
北林构建“三产融合”现代农业发展体系
http://suihua.dbw.cn   2016-08-21 21:57:48

  8月12日,记者驱车行驶在北林区国家现代农业水田示范区,稻浪摇曳,碧波万顷,使人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塞上江南。

  绥化市稻米香农业公司建在水田示范区核心地带的兴和朝鲜族乡。走进公司生产加工基地,加工车间的两条大米精深加工生产线上一派忙碌景象。公司董事长王希文介绍,公司日加工水稻可达300吨,新上的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的视频资料让整个种植过程变得更为直观和透明。

  北林区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区,近几年,坚持新的发展理念,加快培育农区工业化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和现代服务业体系,逐步构建了“产加销”一条龙,一二三产加速融合的发展格局。

  注重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培育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以现代产业发展理念和组织方式推进农业发展,围绕市场需求,推进结构调整,提绿色增特色扩养殖,推动高效农业发展和主辅双强,在“精深专”上做文章,推动粮食加工业向食品加工业跨越,打好“寒地黑土、绿色物产、健康营养”生态牌,加快物联网与传统农业深度融合,实现种得好更要销得好,探索发展以村为基本单位、多要素整合优化配置的复合型经营主体建设,推动适度规模经营、集约发展。

  立足“农头”做大、做精,提升基地供给水平。以调结构、转方式为核心,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建强“第一车间”。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由“口粮型”向“功能型”上调,发展绿色种植和有机种植,推行“鸭稻”、“蟹稻”、“鱼稻”、“富锌”、“富硒”等绿色生态种植模式,建立“生产有记录、流向可追踪、信息可查询、质量可追溯”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全区绿色食品面积发展到179万亩,无公害实现全覆盖,绿色水稻生产量达到50万吨。在种植结构调整上,重点研究水稻销售环节,实现由“种得好”向“销得好”转变,推广玉米高产技术提高单产,实现“以丰补降”。抓好黏玉米、鲜食玉米、青储玉米种植,实现“以特增收”。围绕提升土地产出能力,加快呼兰河流域综合开发,加速水利化、设施化、信息化、科技化、机械化发展,规划建设了省级互联网+高标准种植基地29个。围绕生产经营机制创新,探索推广以村为基本单元的复合型经营主体建设,在保证高端农产品有效供给、提升农业附加值、实现村民双富上发挥了重要拉动作用。

  立足“工尾”做粗、做深,完善精深加工体系。围绕水稻、大豆、玉米、马铃薯、畜禽等优势农牧资源,突出在“工”字上见效益,延伸做粗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提升资源深度转化能力,促进优质农牧资源升值溢价,推动北林由原料产地向产品输出地转变,“原字号”产品过腹增值,初步形成保健食品、营养食品、功能性食品等多元化加工格局。目前,全区省级龙头企业12家,市级龙头企业21家,金龙油脂、龙王豆粉、正大米业、嘉香米业、大众肉联等支柱型企业逐渐壮大,象屿、供销等新入驻大型企业集团实现迅猛发展。

  立足“品牌”做强、做响,强化现代营销手段。坚持“既要种得好更要销得好”,发挥“寒地黑土”品牌优势,引导企业整合品牌,讲好品牌故事,赋予品牌内涵。今年,借助现代营销手段,建设了正大绿色食品电子商务孵化产业园和兴和乡智慧农业管理平台,为提升北林农产品影响力探索了一条新路。绥化市稻米香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组建了兴和乡保田农民种植合作社,整乡流转土地2.24万亩,集绿色水稻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成功把金融资本引入农业,把互联网+、可追溯农业等新的生产元素“嫁接”到传统水稻产业之中,全方位提高了农业综合质量效益,探索了“企业+合作组织+农民”的发展模式,构建了社为基础,企为龙头,以社联民的经营机制,成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样板,实现了农民增收、村增积累的双赢目标。目前,北林已培养出绥化市稻米香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黑龙江滨北正大集团农业有限公司、永安镇大成福农工商贸易有限公司等5家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典型。在典型示范引领下,全区呈现出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

 
作者: 鲁鹏 刘峰 许来齐    来源: 东北网--绥化日报     编辑: 刘聪
相关新闻
黑土摄影
电视新闻
电视新闻
电视晚新闻
绥化专题外宣片
黑土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