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要闻 省内要闻 本地要闻 精彩点击 专题新闻 通知公告 猛犸象诗刊 日报数字报 晚报数字报 绥化晚报新媒体
经济新闻 综合新闻 视频新闻 市场监管 黑土副刊 日报头条号 小记者风采 日报公众号 晚报公众号 绥化直播
  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绥化新闻网  >  黑土副刊

不忘初心

来源:东北网--绥化日报 2016-08-14 22:40:08 字体:

  五十四年前,我当兵入伍来到黑龙江省公安部队(武警部队前身)内卫一团四连,担任东安机械制造厂警卫战士。这个厂对外是机械厂,实际上是一家飞机制造厂。当时我国的飞机制造业非常薄弱,这家工厂也算是我国的重要飞机制造工业,当然也成为敌特的首选破坏目标。那个时候盘踞在台湾的蒋帮集团看到大陆连续遭受三年自然灾害,遇到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困境,便疯狂地叫嚣反攻大陆,经常从天空海上和陆地派遣多股特务,潜伏到内地窍取情报搞破坏。我们这些新战士一到连队听到许多惊心动魄的故事,直听得毛发倒立,心惊肉跳,心中噗噗地打起小鼓。

  我们到连队的第二天,指导员楚万芝给我们上了一堂政治课,主要讲政治斗争形势,说蒋介石集团亡我之心不死,时刻幻想反攻大陆,我们一定要百倍警惕,保持昂扬的斗志,足足讲了小半天,具体讲了那些话我已经记不清,但其中有一句话,我刀刻斧凿一般记在脑海,让我一生都不敢忘。这句话就是:“我们要当好人民的眼睛,让老百姓过消停日子。”

  我把这句话当作座右铭记在了小本子上,经常拿出来看上一遍,我觉得当好人民的眼睛,也就是要当好人民的忠诚卫士。从那时起,我把此作为自己的坚定信念和责任担当,一生牢记,不敢忘记,并且用此来鼓舞激励自己。当时我们四连的任务一是警卫飞机制造车间,二是看守飞机试飞跑道。飞机跑道有2000米长,内有围墙,外有铁丝网,警戒哨所就设在铁丝网外的高岗上。岗下是一道陡峭的悬崖,深有10米,宽有20米,主要用于雨季排水。由于这里地处偏僻,又居势险要,特别是视线死角大,时常引起敌特到这里窥视,如果敌人从这个缺口进入潜伏到跑道,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我们每到这里执勤,都是舍弃岗楼不进,而是隐身潜伏到深壕的边沿,瞪大一双眼睛,死死盯住整个缺口处,哪怕是暴雨滂沱,哪怕是狂雪弥漫,也像一根钉子钉在那里。

  有天深夜我在缺口处执勤,刚到哨位时天沥沥淅淅地下起小雨,半个时辰后转为暴雨。我虽然穿着雨衣,由于人爬在地上,雨水还是从腿管流进整个下半身,我仍坚持一动不动,任凭雨水湿透全身。这时突然从沟底传来一阵轻微的窸窣声,虽然有雨声的掩护,但我还是捕捉到了。我立时匍匐到沟沿,目不转睛地观察起来,发现有个黑色的物体已经蠕动到铁丝网的底处,我认定那是披着伪装的特务,我想开枪把他击毙在那里,又怕自己失手,惊跑了匪特。我赶紧起身,拉亮了联系的灯光。5分钟后,带班班长带着一名战士赶到,但狡猾的敌人已经蹿逃,一个星期后,这名匪特在哈尔滨落网,交代了这一过程,团领导认为我作为一个新战士对事件处置果断,特意给我通令嘉奖一次。

  “要当好人民的眼睛”,成为我作为警卫战士的宗旨,每时每刻都不忘记。1964年我从内卫一团调到公安部队安达中队,担任看守所的看押任务。当时看守所有近百名犯人,而且大多数是政治犯和作恶多端的惯犯,反动气焰十分嚣张,他们时刻都在酝酿暴动,企图逃避打击。一天下晌吃饭时,6号监舍一个蓄着长胡须的犯罪嫌疑人不忙着吃饭,却手持着一根筷子盯住看。这一情景引起我的警惕和疑惑,那时的犯人一天两顿饭,只一个锅头和大半碗菜,每逢开饭都成了狼吞虎咽的吃货,怎么他却专心致志地看起筷子,难道筷子上有什么秘密。我急忙把那根筷子要过来,发现上面有“6·12动”的字样。我不明白其中用意,立即报告了管教,经过突出审讯,才弄明白犯人要在6号的半夜12点举行暴动,企图集体越狱逃跑。他们利用经常串动于各监号的筷子作为联络暗号,多亏发现及时,避免了一次恶性事件的发生。后来绥化军分区新闻干事写了一篇《筷子上的秘密》的稿子,发表在公安部队报纸上。

  我在部队干了32年,一直不忘初心,当好人民的眼睛。后来转业到地方工作,仍牢记初心,全力当好人民的眼睛,同破坏人民利益的行为作不懈的斗争。直到退休以后,我仍不忘初心,时刻睁大眼睛保护百姓的利益。有一次我到一个商场,发现有个年青人正在行窃,我便跟了上去。那个年青人连掏了三人,而且都得手,他洋洋得意,没有收手的意思,对于这一切我看得一清二楚,而且十分气愤。在我看到年青人靠近老太太时,暗地掏出手机,拍摄了他偷盗的镜头,在年青人的手伸向老妇人的提兜的刹那间,我一个箭步冲上去,摁住年青的人手腕。年青人气急败坏,伸手把我推个趔趄,差一点摔倒。但我没有退缩,又几步蹿上去,在商场保安的协助下,抓捕了那个小偷,后经审问是个惯偷,为民除了一害。做这样的事虽有危险,但我感到却是责任担当所系。作为一个军人出身,不能忘了做好人民卫士的初心,要自觉当好人民的眼睛,同邪恶势力作不妥协的斗争。

编辑:刘聪

绥化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