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要闻 省内要闻 本地要闻 精彩点击 专题新闻 通知公告 猛犸象诗刊 日报数字报 晚报数字报 绥化晚报新媒体
经济新闻 综合新闻 视频新闻 市场监管 黑土副刊 日报头条号 小记者风采 日报公众号 晚报公众号 绥化直播
  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绥化新闻网  >  黑土副刊

母亲与缝纫机一起走过的岁月

来源:东北网--绥化日报 2016-08-14 22:40:08 字体:

  人生总是这样,那些曾经陪你渡过难忘岁月、那些曾经给你温暖的人和事,在匆忙奔走的年轮里,慢慢远离了你。但无论时光如何更迭,总会有那么一些记忆、一些往事鲜活地存在你的脑中,甚至深深烙在你的心里。此时,我最想叙说的是母亲和她那台缝纫机的故事。

  从我记事时起,母亲就是用手工给全家人做衣服。因为白天有一大堆的家务事需要母亲打理,所以母亲常常是在煤油灯下为我们一针一线地缝补衣服。母亲用她那双勤劳的巧手缝补了那个年代粗糙贫困的日子,也缝补了我们童年的快乐与浓浓的天伦之情。那时人们衣着很朴素,一件衣服往往大的穿过,翻新或改制让小的穿。在那个笑破不笑补的岁月,一件衣服常常穿了又穿、补了又补。叫作“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直到不能再补也不肯丢弃,还要把碎布片打成袼褙制成鞋底或鞋垫。因此,在那个年代,能拥有一台缝纫机便是每个家庭主妇梦寐以求的事。可当时这只能是奢望。父亲一个月仅有的48.6元的工资,勉强可以维持六口之家的温饱,腾不出一点钱用于其它开销。那时即使有钱也买不到货。因为大多商品都是凭票供应的。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母亲欲购买缝纫机的心开始活跃起来。此时,姐姐高中毕业,在没有奔赴“广阔天地”当知青之前,有一段空闲时间,我和两个妹妹也都长大了,母亲也能腾出手了。于是母亲领着姐姐一起到粮库打短工。起早贪黑地晾晒粮食。每天家里三顿饭还得挂到母亲身上,那段时间确实把母亲累坏了,可是一想到要买缝纫机的事,母亲好像就有使不完的劲。每天1.38元的工资,娘俩打拼了两个月,再加上之前卖猪的40元钱,终于凑够了160元购买缝纫机的钱。母亲又托在供销社当采买员的邻居王伯帮忙,两个月后,王伯从上海直接发回来一台“牡丹牌”缝纫机。当王伯告诉母亲说明天可以到火车站提货了,母亲高兴得一宿没有睡好觉。第二天早早地借了一个手推车去了火车站。得到缝纫机的母亲像一个有新衣穿的孩子一般的欢喜,脸上的喜悦就像是那夏天的太阳一样丰腴、饱满,每天像呵护孩子般呵护着它,小心地擦拭着它,不让它上面有一丝丝的灰尘。在之后的漫长岁月里,我家也陆续添置了一些家具,可是母亲从来没有像得到缝纫机那样高兴过。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凭着那台缝纫机,母亲大改小,旧改新。一双灵巧的手调配着一家人一年四季的穿着。只要那台缝纫机一响,我们便知道又要穿新衣服。母亲的裁缝手艺在左邻右舍间广受夸赞。在我们眼里,母亲就是一位神奇的裁缝专家,一块布在她手里三下五除二就剪出各种款式。回想起每逢春节,吃过年夜饭,母亲就会拿出她精心缝制的新衣服让我们换上,那种期盼和满足感,至今仍记忆犹新。自从有了缝纫机母亲常常要忙到深夜,有时我一觉醒来,看见昏黄的灯光下,母亲还在缝纫机前忙碌的身影。她动作轻巧,熟练敏捷,穿针引线,将裁剪好的布片一一放好,左手捏住布边,右手按压布料,前拽后送,两手慢慢挪动布料,脚下用力蹬踏着脚板,缝纫机发出一阵阵急促的“嗒嗒嗒”声响。母亲乐于助人,有的是亲戚朋友要母亲帮助裁剪的,有的是东邻西舍要母亲帮忙缝制的,这不仅要花很多的工夫,还要贴补一些针头线脑及扣子等,但她从不计较那些琐事。她说帮助别人也是一种快乐,人家拿着布料来、拿着囫囵个的衣服走,多好啊。缝纫机陪伴着母亲一路走过岁月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

  现如今,母亲和她那台缝纫机一同变老了,缝纫机的板面已暗淡了,但仍能折射出母亲辛劳的身影。“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亲用这台缝纫机支撑了一个家。平凡而伟大、善良又慈祥的母亲,儿女们永远热爱您!

编辑:刘聪

绥化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