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绥化新闻网 > 今日热点 正文
影像与情怀
http://suihua.dbw.cn   2016-03-15 16:56:28

  ——“凝固历史,锁定乡情”著名摄影家王福春先生摄影讲座侧记

  3月5日,“凝固历史,锁定乡情”著名摄影家王福春先生摄影讲座在市建设大厦举行。王福春先生是从寒地黑土成长起来并走出去的国际摄影大师,是著名的人文纪实摄影家、世界华人摄影学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哈尔滨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德艺双馨”优秀会员,他的摄影艺术造诣已经跻身亚洲摄影家前30强,是第十七届全国摄影展金牌获得者、第三届中国摄影艺术金像奖得主。

  念念不忘的黑土情

  王福春先生1943年出生于绥化,幼年失去双亲,是哥嫂把他带大。小的时候,他最喜欢上的课是书画课,并表现出在这方面的天赋,学校的黑板报都是由他来写、画的。那个年代里,他心中最大的梦想就是将来当个画家。他曾在作文中写道:“我的梦想是:一手拿镐,刨去生活的一穷二白;一手拿笔,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但由于条件不允许,不能去学习画画,只能把梦想藏在心底。后来他读了中专,又参军入伍,之后成为铁路的检修工。尽管如此,他仍没有忘却自己的艺术梦想,无论在部队还是在地方,他都在钻研、创作。他画过油画、国画、年画、漫画,还创作过板画。他的作品曾参加省、铁道部各种美展并入选获奖。1978年,当了工会干事的他,在拍光荣榜劳模照片时对摄影产生了兴趣,1984年,王福春开始真正从事摄影工作。那一年,他40岁,由一台海鸥相机“起飞”,开始在摄影的天地里翱翔。

  讲座一开场,王福春先生就说:“绥化是生我养我的地方,走遍全中国,无数次踏上红土地、黄土地,但最留恋的还是这片黑土地,直到今天,还时常想起在这片黑土地上的成长记忆:林中打鸟,草地上捉蝈蝈,河里洗澡抓鱼;承载着简单快乐的茅草屋、老土墙、大棉袄、二棉裤、黏豆包和猪肉炖粉条儿等等,这些剪不断的思绪和抹不去的情怀,让我梦绕魂牵。”他说,他曾先后用二十年的时间,像走亲戚似的走乡串屯,挨家挨户地串门,拍下了一幅幅记录东北风俗的影像,拾回了儿时的记忆。《东北人家》便是表达乡情的杰作,它记录着这块土地的演变,它是创作者儿时记忆的升华。

  影像凝固人生百态

  王福春先生说,摄影讲究的不是技巧,而是情怀,只有承载着人文情怀的才能叫作艺术。讲座中,他从作品出发,就如何发现、体察人文情怀,并在作品中准确地表现出来,和影友们分享了他的创作历程。

  《火车上的中国人》是王福春先生的系列作品之一。从西藏到新疆、从广州到四川、从北京到上海,他成了铁路上的熟客,他用独特的视角和非凡的毅力,记录了1978年到2014年三十多年间,车厢里的人生百态,他说,火车就是个小社会,浓缩了中国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最能反映出中国三十年间的变与不变,最终也成就了一部中国铁路的历史画卷。

  有人说,王福春已经成为一个标志,其实就是指他的作品磅礴大气的黑土文化底蕴。近年来,东北的菜、东北的小品相继在全国打响,王福春想在读图时代的今天,在视觉艺术领域掀起一阵东北风,从而把家乡的文化作为亮点展示,作为品牌来经营。《黑土地》《东北虎》《东北人家》《大东北》等等,这些都是为了表达他对大东北的眷恋。

  王福春先生创作的幽默摄影,讲究巧合生趣,错觉生奇,以奇生情,以情动人,演绎出一幕幕真实的生活。作品具有独特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有深度,有内涵。带给人欢笑的同时,也能够引起人们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王福春先生是个不知疲倦的跋涉者。已经73岁的他依然志在千里,他深情地说:“我感谢摄影,是摄影激活了我的生命,让我充满了活力。”

  我们也要感谢这位家乡热土孕育的摄影家,因为,他用镜头创造着生活中的真、善、美,而且把家乡游子不泯的乡情融入了自己的作品和生命,也融入了前进中的时代与历史。

  讲座由绥化市摄影家协会、绥化市创艺装饰广告文化艺术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主办。

 
作者: 张秋滢    来源: 东北网--绥化晚报     编辑: 刘聪
相关新闻
黑土摄影
电视新闻
电视新闻
电视晚新闻
数字新闻
参政议事
绥化专题外宣片
理论研讨
黑土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