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烟花还未散尽,元宵节的灯影就来了。
元宵的文化味儿自古以来就有之。早在宋朝,强调男女之大防,青年男女绝少有亲近的机会。只有当元宵节时,平日郁积的柔情便会在火树银花上绽放。那盈满深情的元宵之夜,少女们才可结伴出来游玩赏花灯,或许可以觅得心中的伴侣。
不过,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在佳节时分一遂心愿。女词人朱淑真曾在《生查子》中就无比失落地写道:“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可见,能够相约心上人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我们只能从词中窥见那种封建式的浪漫总被泪水浸透的情景。
因此,很多学者和文人都把元宵节看作是中国的情人节。譬如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进而相遇一见钟情,《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节订情。这些流传千百年的故事,都能够穿越到那时的元宵夜,看见成双成对的情侣满脸的笑靥。
可这样的元宵喜剧却并不多,更多的人心中的情犹如元宵节放的礼花炮一般,升上天空,绽放的时间很短暂,然后就凋谢,只剩下一地碎纸。辛弃疾那首《青玉案》就万般柔情地描述了元宵之夜的情殇:“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君不见,烟花易逝,良宵即过,天上也只剩几盏未落的灯孤单地飘着。“清夜无尘,月色如银”,温和的光浣净尘世的嘈杂,月圆人离的悲情却让元宵节的欢乐藏在心底。元宵节太多的内蕴,不同心境、不同时空的感受却不尽相同,可元宵节的情愫却从未淡过。
如今的元宵节只是欢乐的代名词,当今的有情人不必遮遮掩掩,可以手牵手漫步街头,看满街花灯。或许这种光影下少了点烛火悠悠的浪漫,但也增添了些许悠然。无论如何,只要有元宵节在,传统就在。不论是怎样地度过,都是极乐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