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走进青冈县中和镇三排六村董家屯,一座典型的农家四合院抢入眼帘。
正房是5间气派的大砖房,东南8间砖厢房,正房的西侧有5间猪舍,正房的后面还有5间粉房。院子里停着一台玉米收割机、两台铲车。
“进了老于家门,就像走进一个小生产合作社。”邻居们打趣的话语中,院子的主人于广勇迎了出来。
憨厚的脸堂,满眼是笑意,于广勇,一个典型的北方农家汉子,在邻居和伙伴们都纷纷走出家门去大城市里淘金,悄悄改变着传统农民的身份时,于广勇一家人扎根田野,把农民当得有滋有味:“做农民挺好,但要看你怎么做。”
做农民还有说道?
于广勇说,说道大了,就靠家里那几十亩地,不饿死,也是勉强生存,更何况他们还是一个三代同堂的8口之家。
是的,于家在屯子里是个大家庭,于广勇和于广胜兄弟两个,打结婚时就跟父亲生活在一起,一直没有过分家的念头,春种秋收,家里家外,一家人即有各自的分工,也有合作。春天起垄种地、夏天检修农机具、初秋粉房漏粉、深秋收割玉米、冬天市场站摊儿卖粉条,圈里还养着10多头大肥猪,一年四季,一家人忙得脚不沾地儿,换来是28万元的年收入。
农忙时是农民,农闲时是“工人”、是“商人”。于志勇和他的家人们,把农民当活了,啥赚钱整啥,整啥像啥。
大家长还得算老父亲,采访中,父亲老于话语不多,眼神里却透着一股说一不二的“霸气”。他总觉得,分家把人气分散了,和气生财嘛。
大家庭有大家庭的好处,人少了张罗不了的营生,他们能张罗。
“现在都讲究进合作社,我们一大家、三小家六七个劳动力,差不多也算上一个小型的合作社了。”
两兄弟的小家庭和父母组成的8口之家,开明民主,谁的点子好,谁能为家庭建设带来良性的信息,就听谁的。一家人抱成一个团儿、拧成一股绳,有劲儿都往一处使,想不把日子过好都难。说起如何发家致富,于广胜爽快地总结了一句话:“就是干!从年头忙到年尾,钱就忙来了。”
于广勇、于广胜兄弟两个都是共产党员,他们自己富了,没有忘记乡亲。现在他们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带动乡亲们一起富,发挥好党员致富带头人的模范作用。经过深思熟虑,他们决定明年将自家的粉房翻盖扩建,扩大生产,吸纳屯子里愿意合作的农户一起干,扩大马铃薯的种植面积,把董家屯儿粉条的名声打出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