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市工信委主任尚作民
时进6月,随气温一起升高的,还有我市产业项目建设的热潮,今年首批产业项目集中开工118个,计划总投资181亿元。
新常态下,发展仍是硬道理。经济下行压力没有缓解,经济增长速度持续放缓的情况下,如何谋求更好更快的发展?6月4日,记者采访了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尚作民。
“作为工业主管部门,我们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战略思路,突出产业项目建设这一核心,坚持市场导向、政策导向、问题导向,全力抓好产业项目建设工作。”
尚作民强调,要坚持市场导向是项目建设的动力和牵引,转变“产强销弱”的理念,围绕市场需求上项目,发挥我市在粮食加工、畜产品加工、绿色食品加工方面的比较优势,围绕玉米、大豆、水稻、乳品、肉制品等绿色食品产业,引进建设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的项目,延长食品制造业链条,实现由低端向中高端产品的研发跟进,提升食品产业层次和档次,把我市建设成为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和终端食品供应集散基地。发挥对俄开放的地缘优势,充分利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开展招商引资,面向东欧、俄罗斯产品输出,提高我市优势资源禀赋的知名度,使本地产品与市场需要实现无缝对接。
尚作民说,国家“一带一路”、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我省“中蒙俄经济走廊”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等政策性机遇,对我市发展来说至关重要。要紧跟政策上项目,盯住国家出台的支持东北振兴35条和省委省政府实施的五大规划发展战略、经济稳增长65条等有关政策,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外向型经济、吃配产业为切入点,抓住扩大对外开放的契机,依托现有出口型企业,结合我市特色园区建设,引进一批出口加工型项目落户我市,重点打造对俄出口和加工基地,构建外向型产业聚集区。
尚作民提出,就我市地域而言,远离北京、上海、广州等政治、经济中心,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在过去产业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部分项目建设投资主体资金链紧张,文化、体育、旅游等综合配套项目建设上差距明显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尚作民说,我们要从优化产业结构入手,引进建设精深加工和配套加工项目,延伸完善产业链条;积极探索新的融资方式,帮助企业解决资金短缺问题;依托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手段,推进企业创新能力建设,积极发展规划、设计、咨询、策划等新兴服务产业,加快推进综合配套项目建设,大力发展互联网经济和现代服务业,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说起下步打算,尚作民说:“我们会继续坚持全党抓发展、全民共创业、全社会招商、全区域上项目,建立良好的招商引资机制。”
尚作民说,将继续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并举,同沿海发达地区政府部门和企业建立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利用其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有利时机,有重点、有目的的引进产业支撑项目、市场前沿项目和产业链缺失项目。要抓好签约项目的开工建设,协调服务上要更加细心周到,要继续实行项目包保机制,做到每个项目都有专人跟踪服务,专人推进落实,保证项目按期开工。在抓项目开工的同时,要积极协助企业办理各项手续,所有项目手续必须完备,合法合规。要抓好在建项目投达产。全市现有在建项目310个,现在已经进入了项目建设的黄金期,要千方百计帮助项目单位做好银企对接、供需衔接、要素保障和行政协调等方面对接,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全力推动这些在建项目按期复工,按时投产。要抓好建成项目的达产达效。对已经建成投产的项目,要积极的帮助落实原料,帮助寻找订单,帮助组织用工,协调安排企业用电、用水、用热等,促其早日达产达效。
采访结束时,尚作民强调,市工信委将深入学习和领会“三个导向”的精髓,紧跟市委市政府战略部署,认清经济发展形势,把思想认识统一到新常态上来,狠抓产业项目建设,增信心、鼓干劲,变压力为动力,为绥化工业经济更好更稳更快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