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绥化10月30日讯 “如今,路通、房新、文化广场建成了,环境美、路灯亮,脱贫架起了政府和贫困户‘连心桥’。”10月14日,收割机从肇东市黎明镇民安村贫困户宋殿义的玉米田驶过,秸秆“躺下”,玉米棒被收集到“翻斗”里。“在政府和包扶单位的帮助下,新建了一处48平米住房,配套仓房、厕所和围墙大门,我对脱贫致富的信心可足了”。谈起现在的好日子,宋殿义笑得合不拢嘴。
年初以来,肇东市从究因施策、扬长施策、务本施策入手,解决好脱贫攻坚“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变“输血”为“造血”,找准扶贫对象,深入分析致贫原因,全面落实精准责任、脱贫攻坚呈现“主体担当、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强势推进”的态势。通过深入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畜禽规模化养殖、发展复合型经营主体、组织农民开展劳务输出等方式,两年来,已完成7个省级贫困村、8492人的脱贫任务。到目前,今年已完成脱贫人口7680人,年底计划脱贫达到1万人。抓住贫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教育、医疗、社保等关键节点下功夫,把基本公共服务向贫困村、贫困户延伸。投资8500万元,实施农村6所标准化学校、5所农村住宿楼等建设。发放贫困生资助金150.4万元,资助贫困学生1664人。23个省级贫困村均有村卫生室,有90种疾病纳入分级诊疗范围。翻建、改造、拆迁贫困户泥草房2210户;新建“幸福大院”2处,统一安置了201名五保户、低保户、残疾户和无劳动能力特困户。
“如何让贫困群众从根儿上脱贫?”肇东市围绕“龙头带动、协会引导、基地推动、订单管理、入股分红、电商对接”等形式,不断做大做强有机小米、有机杂粮、无公害蔬菜、绿色养殖四大主导产业。目前,在贫困村中建立16个谷物种植、13个畜禽养殖、2个食用菌栽培、1个中草药种植、3个瓜菜种植等基地,带动2010户贫困户从事特色产业经营。采取带地入社、保底分红等办法,涌现出向阳乡兴阳谷物种植、宋站镇大海养牛、姜家镇天地粮缘等一批新型扶贫经营主体带动1560户贫困户脱贫。通过实施“雨露计划”,培训农民2200名,劳务技能培训1583人,输转贫困劳动力3530人,劳务收入达到8000万元。同时,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落实贫困村专项扶贫资金1400万元。还与农村信用社、哈尔滨银行、建信村镇银行合作,向新型扶贫规模经营主体和有创业能力的贫困户发放贷款6300万元。
同时,肇东市抓住145个市直单位包扶23个省级贫困村、27个市级贫困村和7个革命老区村“组合拳”优势,积极探索“一村一品、一户多业”帮扶模式。到目前,市直包扶单位整合扶贫资金3321万元,实施修建村内道路78公里、路边沟6.3万延长米,解决自来水324户,危房改造45户,打抗旱井433眼,栽植绿化树12万株。选派23名省、绥化市和肇东优秀市机关干部到贫困村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由包扶干部、挂职干部、大学生村官和乡镇包村干部组成“四位一体”驻村工作队,23个省级贫困村都实现了驻村工作队、市直包扶单位、第一书记三个全覆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