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容写在脸上,幸福荡漾在心中。“养老不担心了,有养老金;看病不担心了,有新农合,我们赶上了好时候,生在农村,却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10月21日,北林区北林办事处九三管理区90多岁的王殿喜老人提起现在的生活,满脸幸福。“我还要活到100岁呢,好好享受幸福生活。”
90多岁的王殿喜,每月都能领到700元的养老金,这在九三管理区不只他一人。
“管区60岁以上老人有500人,管区从村积累里每月拿出钱,给他们每人发放养老金700元。到月了,这些老人就像城里人一样领工资啦!”九三管理区党总支书记郑玉贵介绍。
走进九三,不论是在整屯搬迁的楼房,还是在平房区;不论是中心校的孩子,还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都能感受到他们的幸福和快乐。
九三管理区位于市区西郊,交通便利,四通八达。管区依托地缘优势,棚室蔬菜产业、民营经济产业、运输和劳务输出业蓬勃发展。现有蔬菜大棚526栋,温室315栋,蔬菜种植面积6500亩,年总产值达1200万元。各类企业380家,年创产值达7500万元。
多年来,郑玉贵和管区的干部,把2890位九三人的幸福生活放在心坎上,处处发挥党员干部的先峰模范作用,创造了全区乃至全市的多项第一,也成了远近闻名的“明星村”。
为了让钱生钱,九三把集体积累的资金用于增值上,通过置换、购买等方式,使资金变成增值的商品。目前,管区有57个门市房车库,1个4000平方米冷库,2个3000多平方米的商服楼,年经营性收入220多万元,位居全区第一。如今,九三集体积累达7000多万元,固定资产积累等近3000万元,成了响当当的亿元村。
“大家富不算富,只有大家小家共同富裕才是真正的富。”这是郑玉贵对管区干部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于是,他带领着管区干部为提高村民幸福指数而不断努力。
位于黄河路的圣龙美食是北林区地标性建筑,创始人毕思武是九三人,他在管区干部的鼓励和帮助下,如今已拥有多家餐饮店,并带动管区20多人搞餐饮。如今,管区涌现出餐饮、劳务等各类能人上百人,带动失地农民1500多人加入到致富行列。魏庆秋多年来一直带领10多人在内蒙古搞建筑,每人每个月都能挣8000多元。富裕的村民纷纷进了城、住上楼房,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村强民富不是目的,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是九三干部的工作目标。”郑玉贵说。
“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在九三得到充分的体现。九三管理区不但每月为6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700元养老金,每年还为全体农户支付新农合共600万元,这成为全省典范。为考上大学的学生每人给予1000到1500元的助学奖励,农民去世后丧葬费也都由管区支付。一项项“福利”让九三人真正体验到管区大家庭的温暖。
在九三真正感到幸福的不但有老人、学生,还有贫困户。通过走访调查,九三目前有特困户6个,他们都是因病致贫,只能靠管区的救济而维持生活。“管区除了为他们申请了低保,每到年节和换季的时候都会为他们送去米面油等生活物资,保证他们正常生活。”郑玉贵说。
特困户迟北华祖孙三代在一起生活,他和儿子都患有脑梗,生活很难自理,孙子读初中,生活极其困难,他的生活管区一直牵挂。10月19日,郑玉贵和管区干部给他家送来了价值300元的秋菜和价值1200元的燃煤。“能够生活在九三真是幸福啊,这么多年来,管区一直都非常关心和照顾我,让我们祖孙三代能够生活下去。”拉着郑玉贵的手,迟北华激动得眼含热泪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