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淑荣,海伦市丰山乡中心小学一位平凡而朴素的女教师,三十几年如一日,默默耕耘于三尺讲台,为了钟爱的教育事业,她愿做红烛,燃尽最后一滴泪,只为驱散那简陋的乡村教室里孩子心中的无知与迷茫。
刘淑荣自参加工作后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由于担心学历不高,知识不够,她参加了本科进修和继续教育学习,在实践中,她虚心请教,每天都挤出时间去听其他老师讲课,吸取经验,课前精心准备,课后认真总结,做好反思,这些坚持不懈的努力使她的文化水准和业务能力得到迅速提升,很快成为学校的骨干力量,教学成绩始终都居全校同年组的前列,先后写出了《浅析数学课堂教学新模式》、《数学教学中应如何渗透思想教育》等优秀论文,在数学教学中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在三十几年的班主任生涯中,刘淑荣一直注重关心孩子的思想和心理。一位叫周华威的学生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面对批评教育还与老师顶嘴,为了深入了解并帮助这个学生,刘淑荣进行了家访,面对他的母亲没有“告状”,而是通过聊家常侧面了解了孩子的成长经历,以及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父亲外出务工,在母亲的溺爱下长大的周华威养成了蛮横无礼的性格,母亲意识到问题后,简单粗暴的管教方式更是导致孩子出现逆反心理。了解到真实情况的刘淑荣从关爱入手,主动和周华威接近,和他交流。安排几名同学和他交朋友,让他感受到同学的友情和班集体的温暖,感到生活是美好的,身边的人都是关爱他的。在教育过程中,注意观察和捕捉他身上的闪光点,表扬他,鼓励他,并把生活小组长的重任交给他,培养他的责任意识。经过一段时间,这个学生逐渐改掉了坏毛病,积极主动接受老师的教导,和同学团结和睦了,性格也变得开朗和善。他在作文中写道:“我要做个好孩子,我知道老师和同学是喜欢我的。”
刘淑荣发现现在很多学生家长存在着农民孩子不必有文化的错误思想,因此辍学务农打工的学生较多。基于自己作为教师的责任,同时也考虑到孩子们的未来,她开始实施自己的劝学计划:一是做学生的正面教育,二是走访学生家长。多少个日日夜夜,她披星戴月,顶风冒雨,奔波在乡间的道路上。她向学生家长讲科学种田的道理,宣传科技致富的典型实例,阐述学习文化课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使家长认识到了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她走乡串屯,用一颗滚烫的心感动了一名又一名家长,动员了一名又一名辍学的学生回归校园。有的家长主动地把孩子送回学校,有的家长不但把自己的孩子送回学校,还动员邻居、亲戚的辍学孩子复学。这些辍学的孩子重返校园,赢得了继续学习的机会,有些孩子现在已经走上了各自的工作岗位,只要回到家乡,都会来看望恩师。这些年来,她在条件艰苦的乡村学校默默奉献,早来晚走,主动承担公益性劳动任务,为学生树立了榜样,多次被评为省市级优秀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