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绥化新闻网 > 本地新闻 > 经济 正文
海伦:复合经营强主体壮实力增效益
http://suihua.dbw.cn   2016-09-07 19:50:34

 

俯瞰海伦农田。           特约记者  马明超  摄

 

前进乡双泉村村社联合谋新路深度挖掘提质效

特约记者马明超

 

前进乡双泉村万亩富硒杂粮基地。特约记者马明超摄

  年初以来,前进乡双泉村聚焦优势发展要素,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转换经营方式,采取村社合作复合经营模式,建立了万亩富硒有机杂粮示范基地,推动了土地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

  双泉村以杂粮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大型农机合作社联合为依托,吸纳村集体资产、资金、资源等要素入股,推进复合经营,针对家里主要劳力外出务工,没有经营意愿的农户,杂粮合作社以每亩300~466元价格从农户手中流转土地7000亩;针对有自主经营能力、有合作意愿的农户,采取带地入社方式合作经营土地面积5350亩,由合作社统一“代耕、代播、代管、代收”,利益机制上实行费用均担,风险自担;村集体以机动地合作入股的方式,参与经营土地450亩,收益归公。通过这三种形式向双泉村于刚杂粮合作社规模流转土地1.28万亩,占全村耕地面积82%。

  过去双泉村以玉米和大豆为主栽作物,农民收益增长与粮食产量提高不成正比,迫切需要调整种植结构,实现转型增收。经过市场调查,借助该市富硒开发的难得机遇,生产富硒有机杂粮市场广阔,双泉村与合作社借梯上位,建立了万亩富硒有机杂粮示范基地,其中核心区面积1000亩,辐射面积9000亩,主要种植富硒有机矮高粱、黑糜子、红小豆、红谷子、黑大豆、白芸豆等杂粮作物。

  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双泉村通过探索多主体、多要素的优化配置和重新组合,形成了基地+合作社+企业+科研机构+银行的复合经营模式。于刚杂粮合作社与自新农机合作社开展作业联合,组建了联合社。于刚杂粮合作社还注资成立了黑龙江海伦市杂粮加工有限公司,注册了“赵掌包”杂粮商标品牌,对自产杂粮进行深加工,采用真空包装,合作社与大连世纪鑫丰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建立了长期供销合作关系。同时,与中科院黑土保护专家组、中科院东北地理与生态研究所海伦试验站、农科院、东北农大、海伦农业中心建立了合作关系,在黑土保护、有机肥测验配比、选种供种、田间管理等诸多方面提供技术支持和科技支撑。哈尔滨银行用经营权抵押,采取直贷的方式,帮助合作社解决贷款300万元,有效解决了资金短缺问题。

  为保证杂粮的富硒有机质量标准,在生产过程中,基地按照有机食品生产技术规程操作,严把整地作业关、施肥技术关、田间管理关。施用以牲畜粪便、玉米秸秆、微生物菌剂配比制造的自制有机肥,采用物理、生物等综合措施,防虫灭虫;采用人工方法除草,三铲三趟,完全达到有机食品(转换期)质量标准。

原野食品有限公司龙头企业牵动产加销一体化发展

特约记者马明超

 

原野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特约记者马明超摄

  黑龙江原野食品有限公司在自建基地的基础上,一直把转变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作为追求目标,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与新北香粘玉米种植合作社、百华农机合作社、侯占宇家庭农场等联合建设生产基地,开展复合经营,实现了企农双赢。

  稳步推进种植基地建设。原野食品有限公司在自建基地的基础上,逐步加大了与农民合作社共建基地的力度,2014年开始,与百华农机合作社、侯占宇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主体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种植基地面积达到5000亩;2015年基地面积增加到10000亩,已通过有机食品认证面积2000亩,成为全省最大的有机黏玉米食品基地,农业部黑吉辽安全绿色食品管理办公室设在合作社,并成为东北农大实验实习教学基地。2016年基地建设面积扩大到15000亩,其中富硒有机食品面积10000亩,构建了“企业+合作社+基地”的经营模式。公司于去年8月份完成了智能农业建设,实现了生产全程可追溯,并建立健全产品质量检测、产品准出等制度,严格实行划分区域责任管理,实现田间生产档案全覆盖,并对种植基地环境、田间管理、农业投放物等进行全过程控制和监管,有效保障了产品质量安全。公司生产的“新北香”牌速冻黏玉米被省名牌战略委员会评为黑龙江省名牌产品,并通过了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公司在取得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开展产业扶贫,优先为流转土地的贫困户提供创业脱贫岗位,季节性用工300人,常年性用工50人,农户年可户增工资性收入2万元以上。

  拉长延伸产业链条。针对种植基地生产的秸秆含糖量高,利用其饲养的肉牛可提高产肉率和品质,建设了标准化养殖场,现已入栏500头,年养殖有机肉牛2000头,年创产值3000万元,纯效益800万元;依托黑龙江省达丰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成熟技术,建设了日处理粪便30吨的有机肥厂,对养殖场及辐射范围内的畜禽粪便,全部收集加工成优质有机肥料,年可加工有机肥10000吨,用于种植基地生产有机食品;在品系加工上,由单一黏玉米加工拓展到油豆角、茄子、老黄瓜种等各类蔬菜加工。同时,还建设了一处规模为300亩的富硒有机蔬菜观光采摘园,进一步提升蔬菜品质和产品附加值。公司通过不断完善配套产业,先后建立了饲料厂、肥料厂、肉牛养殖场、蔬菜加工厂等企业,形成了有机良性循环产业链条。

  推进一体化发展。将现有销货渠道和互联网平台相结合,在“中国有机商城”、“淘宝网”、“阿里巴巴”、“中国惠农网”等第三方平台进行线上销售,产品重点销往东三省、京津冀和江浙等地区,目前线上销售额已实现500万元,预计2016年线上销售额可突破3000万元。拓展农超对接渠道,搭建进入大型商超、便利店平台。同时,大力发展冷链物流产业,完善了配送服务流通功能,为销售终端及时提供鲜活、优质农产品。

  现在,公司又有了新的打算和想法,进一步完善“互联网+农业”体系建设,利用富硒优质大豆资源优势,建设豆制品全自动生产线,生产加工豆腐、笨榨豆油、腐竹以及豆皮等食品,项目投产后,预计年可加工大豆5000吨,实现产值1.2亿元,纯效益3000万元。

 [1] [2] 下一页
 
作者:    来源: 东北网--绥化日报     编辑: 桑胜东
相关新闻
黑土摄影
电视新闻
电视新闻
电视晚新闻
绥化专题外宣片
黑土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