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绥化新闻网 > 本地新闻 > 综合 正文
双泉村 村社优势聚合激活发展动能
http://suihua.dbw.cn   2016-09-04 15:45:51

  方向决定路径。

  曾几何时,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成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一个新的选择题,摆在村集体面前,是墨守成规继续一家一户的小经营,还是图新思变,走一条不一样的发展之路?

  海伦市前进乡双泉村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是村党支部书记吴艳龙说,前人走过的路,就是我们的财富。

  在“规模经营”这个词几近家喻户晓的时候,双泉村还没有大面积开始,吴艳龙的试水之举从特色开始。

  2014年,吴艳龙组织村民规模种了3000亩矮高粱。到秋后,伊春、大庆等地客户主动上门收购,去年吴艳龙继续种植,并创造性地使用大垄密植的办法,又是一个丰产丰收的秋天,亩效益超过400元。

  一亩杂粮能顶两亩大田!一个思路随着庄稼归仓开始筹划,随即,种田大户于刚牵头,194户农民代地入社的杂粮种植合作社成立,连同村里原有的马铃薯合作社、黄豆合作社等5个合作社,成了双泉村发展的新“班底”。

  在吸纳村集体资产、资金、资源等要素入股,推进复合经营过程中,这个村采取三种形式向双泉村于刚杂粮合作社规模流转土地1.28万亩,占全村耕地面积82%。一是直接流转。针对家里主要劳力外出务工,没有经营意愿的农户,杂粮合作社以每亩300~466元价格从农户手中流转土地7000亩。二是带地入社。针对有自主经营能力、有合作意愿的农户,采取带地入社方式合作经营土地面积5350亩,由合作社统一“代耕、代播、代管、代收”,利益机制上实行费用均担,风险自担。三是集体参与。村集体以机动地合作入股的方式,参与经营土地450亩,收益归公。规模经营后,生产标准和效益显著提高,为集约、可调、科技、合作经营创造了前提条件。

  就在双泉村大踏步开始转变发展方式的时候,海伦市打出大力打造和开发富硒牌。这个村被摆入规划,建立万亩富硒有机杂粮示范基地,其中核心区面积1000亩,辐射面积9000亩,主要种植富硒有机矮高粱、黑糜子、红小豆、红谷子、黑大豆、白芸豆等杂粮作物。该基地预计总投入950万元,预计可实现产值1400万元,收益450万元,较大豆收益增加50%以上。

  这个村积极探索多主体、多要素的优化配置和重新组合,形成了基地+合作社+企业+科研机构+银行的复合经营模式。于刚杂粮合作社注资成立了黑龙江海伦市杂粮加工有限公司,注册了“赵掌包”杂粮商标品牌,与大连世纪鑫丰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建立了长期供销合作关系,开辟了外埠市场。合作社与中科院黑土保护专家组、中科院东北地理与生态研究所海伦试验站、农科院、东北农大、海伦农业中心建立了合作关系,在黑土保护、有机肥测验配比、选种供种、田间管理等诸多方面提供技术支持和科技支撑。哈尔滨银行用经营权抵押,采取直贷的方式,解决贷款300万元,成了合作社的资金支撑。

  转眼立秋已过,时近秋收,面对长势良好的有机杂粮,吴艳龙对市场前景信心满满:“海伦正在打造黑土硒都,这等于免费给我们打广告啊,现在就有买主上门啦……”

 
作者: 马明超 安雅心    来源: 东北网--绥化日报     编辑: 桑胜东
相关新闻
黑土摄影
电视新闻
电视新闻
电视晚新闻
绥化专题外宣片
黑土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