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正午,“秋老虎”正灼热。
记者走进肇东市黎明乡民安村,新落成的健身小广场、贫困户的新居、稻花飘香的蟹稻田……无一不展示着一个省级贫困村悄然发生的嬗变。
“肇东虽然不是贫困县,但我们对精准扶贫工作一点不放松,主动作为,落实到位,下大力气,要让贫困村一跃变成美丽乡村!”
巧遇深入民安村调研精准扶贫的市委常委、肇东市委书记李元学,他如是说,话语中透着坚定和信心。
环村红砖路平坦规整,几位老人在小广场上的健身器材上活动着筋骨,崭新的村级活动场所即将投入使用,站在即将完工的养鹅小区项目施工现场,镇党委书记隋立冬介绍:“村里通过争取资金修建了村委会办公室、卫生所、活动室、休闲广场及9公里红砖路覆盖全村四个屯,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提升基础设施水平。”
“做梦都寻思不到,这辈子我还能住上新砖房。”59岁的贫困户宋殿义抚摸着雪白的墙激动地说。
他患肺结核多年,妻子和女儿智障,原来的土房快倒塌了。驻村扶贫工作队得知后,报告部门领导后,筹资仅用半个月就为他家盖起了新房。全套的室内装修、全套的厨房设备、家具等一应俱全,挨着新房盖起了仓房,在院里修建了厕所、打了一眼井……宋殿义感动得没法儿,逢人就说:“感谢党!”
包扶民安村的是肇东市审计局、第一医院和疾控中心,这三个部门的包村干部组成的驻村工作队租住在一栋民房里。走进工作队办公室,桌上一摞摞的帮扶工作日志记满了队员们为贫困户帮扶的事情。他们自己起火做饭,住宿在这里,随时随地为村民们服务。
颠颠簸簸驱车驶过六七里的田间路,来到村昌利蟹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1500亩稻田的池埂上,一眼望去,秋风吹送,稻浪翻滚,碗底大的河蟹在稻田里爬来爬去,稻香四溢,沁人心脾。
合作社从辽宁盘锦引进“蟹稻共生”技术,在稻田里投放近3万斤河蟹,蟹稻共生,这种立体农业模式,将原本水稻种植和河蟹养殖两个生态系统合为一个生态系统,“一水两用,一田双收”。
村委会主任高保久介绍, 60多贫困户在合作社做工,一年能挣万余元。
一个浓眉大眼、黝黑脸膛的小秋子正在池埂边查看河蟹和水稻长势。他叫张利,父亲两年前股骨头坏死手术拉下了20多万元的饥荒,一下子成了贫困户,合作社看好小伙子在盘锦当兵时学的养河蟹技术,吸收他以技术入股,还聘他当技术员,负责经管稻田,一天100元工资。小伙子说:“村上有产业,我有技术,平时有工资,年末有分红,相信脱贫致富的日子不会远了。”
副镇长刘振阁说,村里通过组建蟹稻种植合作社、千鹤岛旅游开发、成立养鹅小区及组织劳务输出等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使他们脱贫有了支撑和后劲,一步步就能致富过上好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