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绥化新闻网 > 本地新闻 > 要闻 正文
一个省级贫困村是如何崛起为市级典型村的
http://suihua.dbw.cn   2016-09-04 15:45:43

——绥棱县四海店镇宝山村发展复合型经营主体带来的启示

  四年前,绥棱县四海店镇宝山村是省级贫困村。

  四年后,宝山村崛起为市级典型村,他们创办的村合作社被评为国家级标准示范社。

  四年内,村民人均收入从不足5000元,达到现在12032元;村集体经济从外欠370多万元,达到现在积累580万元。

  缘何?把以村为基本单元复合型经营主体发展得红红火火,并被市里树为典型,在全市推广。

  宝山村的巨变,也给我们带来启示:

  启示一:

  选准“关键少数”是关键

  宝山村地处绥棱县四海店镇大山深处,比较偏僻,积温低、地力差,人均耕地面积不足6亩。过去这里的村民靠天、靠地吃饭,半饥不饱,2012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不到5000元,村集体欠外债300多万元,是省级贫困村。

  宝山村一穷二白的面貌,让四海店镇党委、政府一班人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宝山村要想富起来,选好‘头羊’是关键”,这是镇党委书记赵励涛带领班子成员在宝山村调查时,村民发出的共鸣。

  “选谁当‘头羊’”?赵励涛问。

  “逯德民能行”,村民们几乎异口同声。

  逯德民,现任宝山村村主任,也是村里致富小能人。早在1994年,他就承包了20多公顷土地,并且实行了规模化生产,批量买化肥1吨能省300元、机械化作业1公顷减少投资100多元,到秋后算账,他承包的地块,粮食每斤比分散经营的地块多挣5分钱,成了村里的首富。逯德民自豪地说,这就叫“靠量挣钱”。

  2012年初,逯德民通过选举,当选为宝山村党总支书记。他说,我当时心里真是憋着一口气上任的,国家政策这么好,我们怎么就不能把宝山村干好呢?自己是从小在这个村长大的,再改变不了这个样子,真是对不起父老乡亲,自己也没脸面在这个村里呆下去了。

  “一人富不算富,带领乡亲致富才是党的好干部。”逯德民刚刚上任时,县里和镇里开始号召积极发展新型经营主体,推进土地规模经营。逯德民紧紧抓住这一契机,2013年,由村集体牵头成立了“利民玉米种植合作社”。

  当年,合作社取得了非常好的收益,入社农户大豆一公顷地分红达到9000多元,玉米达到12000多元,比农民自己种多出了10%以上。效益是最好的说服力,2014年宝山村全村91.5%的农户、92.6%的耕地加入到合作社,2015年入社土地达到了全村耕地面积的95%以上,合作社从此走上了正规管理、科学发展的道路。

  “几年时间,宝山村就进入到了小康社会,没有逯书记牵头,想都不敢想。”村民如是说。

  “选准‘关键少数’是关键。”这是四海店镇领导为宝山村总结的经验。

  启示二:

  村为基本单元是“复合经营”最佳载体

  村级组织是党和政府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的最直接的贯彻者和执行者,与村民保持“零距离”接触;在村民眼里,村级组织也是他们最信任、最亲近的“娘家”,在本村班子工作几十年的逯德民深知村民对村里的信任和感情。

  合作社成立前,关于成立个人还是村集体性质的合作社,当时村里村民和干部要么各持己见、要么观望等待。逯德民的亲朋好友劝他:光你承包的20多公顷土地就够成立一个合作社了,而且政府也鼓励干部带头带领群众致富,就以你的名誉成立合作社吧,咱们亲戚朋友参与扩大,不愁不发。然而,逯德民还是决定成立村集体合作社。他说,我虽然是村书记,但村民更相信村集体组织。于是,2013年由宝山村党支部牵头的“利民玉米种植合作社”成立了。

  合作社成立了,采取什么形式确保合作社真正能发挥效益呢?不少村干部和大部分群众都觉得最简单、最省心的做法就是把老百姓的土地流转过来,由村里集中耕种,双方一手交钱、一手交地,赔挣互不干涉,大家都省心。逯德民却觉得这种合作方式,总体上看老百姓还是吃亏的,村里的积累也没有保证。经过深思熟虑和班子考察研究,最后采取“五统一分”的合作模式,即统一整地、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统一销售和按股分红的合作模式。但老百姓对这种方式不太认可,甚至有人说“这不就是又回到生产队了吗?净瞎整。”“老逯就是想自己出风头,拿咱们当试验品”……当年入社土地5000亩,不到全村土地的三分之一。

  逯德民就是要让村民看到村集体在合作社的“全覆盖”地位、感受到合作社是村集体的、全体社员的。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在镇经管站的监督、指导下,由村会计兼任合作社会计,对合作社种子、化肥、农药、雇工等数额比较大的支出,走公开招标的程序,每个环节都邀请3名以上的村民代表和社员全程参加,绝对保证公开、公正、透明,平均每公顷地比村民自己种节省成本15%以上;在管理制度上,把入社的土地分不同的地块,每个地块都聘请了那些种地能手为“片长”;在科技种植上,聘请了县农技推广中心的专业人员担任技术顾问,从种到收全程提供技术支持,使合作社种植的大豆、玉米等作物平均单产都比村民自己种高产15%以上,而且质量也好。

  当村民们看到合作社真正走的是村集体的道路时,才彻底放心了,2015年入社土地达到了全村耕地面积的95%以上。当年,每亩比农民自身经营增收120元,仅此一项全村就增加收入200多万元,平均每人增收近千元。

  以村为基本单元的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让村民感受到了村集体力量的无比威力,也增加了村干部利用这一载体兴村富民的信心。宝山村大力发展“复合型经营主体”,在做好种植业合作社的同时,建立了村级食用菌创业基地,吸引10户农民进入基地种植滑子蘑20万棒,每户纯收入14万元;利用整村搬迁后腾出的宅基地,引进投资1500万元、仓储能力3万吨的四海粮食仓储项目,村集体还获得收益12.6万元;扶持建立了1座千只奶山羊羊场,每年纯收入15万元;同时依托地处山区的优势,鼓励农民采摘山野菜、蘑菇、榛子等,并帮助农民联系山产品销售市场;合作社土地流转后,全村共有120多户农民把自己家地交给集体经营,每年在外地经营土地一万多亩,等于再造了一个宝山村,异地开发户均增收1.8万元;宝山村还成立了劳务输出协会,将土地规模经营后全村850名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其中,330名农民在村办合作社、食用菌基地等打工人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520名常年在外务工者人均年收入2.4万元。

  “大河有水小河满”。宝山村村民尝到了“复合型经营主体”带来的实惠和甜头。

  启示三:

  集体积累是形成“复合力”的强力粘合剂

  “复合型经营主体”在带领宝山村村民走上富裕的同时,也增加了村集体积累。通过土地规模经营,宝山村消灭了很多农田路、磨牛地,还清理出不少的开荒地、地格子、地绊子等,全村共清理出土地180亩,仅此一项村集体每年就可以增收7.2万元;几年来,村集体按照合作社纯效益1%的比例,共提取发展基金30多万元;通过整村搬迁的形式,把村民空出来的宅基地通过招商引资租给粮食收购企业和董氏集团,仅此一项,村集体就增加收入200多万元;他们还利用合作社解放出大量劳动力的优势,通过对上争取和利用村集体积累,建设了标准化养殖场、食用菌棒加工厂、食用菌棚室等基础设施,再把这些集体资产有偿出租给农户使用,村集体每年可以收取租金十几万元。

  村集体积累的增加,为宝山村经济发展注入“动力源”。几年来,通过向上级争取、招商引资和自己匹配,该村总投资500多万元用于“复合型经营主体”建设。

  过去,宝山村村民80%以上住的是泥草房,2014年村里有了集体积累后,在四海店镇里投资建起了4栋、14000平方米的宝山家园,全村两个村民组、197户村民整屯迁入,村里按当地楼市价与村民各出一半的价格购买。在农民新村,今年宝山村在投资220万元的农机合作社里,为迁入新村有小农机的农户搭建了60多栋、400平方米的车棚,免费进存,同时为尚没迁入农民新村的两个村民组、200来户农民,投资40多万元建起了自来水供应设施,并免费供应;去年,村集体积累增加后,村里给入社农民每公顷土地6000元,分红2500元,旱涝减产均由村集体承担,社员不担任何风险,并且丰收时村里还给社员增加分红;今年,宝山村又做出一个让村民惊喜的规定,对村里考上绥棱一中的6名学生,每人给予1000元的交通补助,并对该村考上大学的学生,每人给予超1000元以上的补助……

  今年79岁的宝山村村民屈万才,老两口多年一直住在两间60平方米的泥草危房,每逢夏季雷雨,都要满村找房住。2015年搬进宝山新村68平方米的新楼后,老两口心里乐开了花。

  宝山村发展复合型经营主体,从一个省级贫困村崛起为市级典型村,这也给我们“三农”建设带来启示。

 
作者: 陈驹 岳海兴    来源: 东北网--绥化日报     编辑: 桑胜东
相关新闻
黑土摄影
电视新闻
电视新闻
电视晚新闻
绥化专题外宣片
黑土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