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绥化市育新小学的一名教师,从踏上“三尺讲台”那天起,她就把一腔热血倾注在教学上,用一支粉笔,书写着自己和孩子们的人生。
班里曾有一个女孩叫王丽佳,父母是南方人,来北方就是为了生儿子,当她出生后,父母狠心一扔就悄悄地离开了。是一位80多岁靠捡废品为生的老太把她抱回了家。老人家自己的生活都非常艰难,没有钱给她买奶粉,就用米汤把她喂大,这孩子长得非常单薄。新生入学第一天,王海燕就注意到了这个不起眼的小女孩,王海燕到孩子家里了解情况。然后,向学校申请特殊照顾。老人家每天捡废品的钱根本解决不了自己和孩子的温饱,孩子经常一天都吃不上一顿饭。老人家和孩子都不想给学校和邻居们添麻烦,实在没有吃的了,她们两个就到火车站去向往来的旅客讨一点吃的。因为孩子晕倒,王海燕才知道孩子一、两天没吃上饭,王海燕抱着王丽佳和全班的学生都哭了。从此,孩子每天中午都会有一份午饭,那是王海燕专门为王丽佳准备的,班级里每天的废纸和矿泉水瓶都留给王丽佳拿回家,让她和奶奶卖了换点菜钱。学校组织各种活动,王丽佳也想参加,可是演出的服装没有钱交,王海燕就告诉小丽佳,你想参加就大胆地去参加,所有的费用老师为你付。就这样,5年过去了,孩子升入初中之前,王海燕又联系自己的中学母校,希望能给予孩子一定的照顾,当孩子高高兴兴地步入中学的大门时,王海燕终于放下了心里的石头,开心地笑了。
王海燕教过一个姓李的男孩,学习很好,可由于父母离婚,妈妈工作又调到了大兴安岭,他和爸爸一起生活,爸爸又成立了新家庭,工作也很忙,孩子既少了母爱,又少了关爱,变得越来越自卑、越来越封闭,不敢在同学面前发言,也不和同学交流,显得十分孤独。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后,王海燕课上经常提问他,课下经常找他谈心,鼓励他。而且每到周末,就把他带到自己家里,给他做好吃的,把脏衣服洗干净,带他出去玩,让孩子感受温馨的母爱。渐渐地,他变得开朗了,并且乐于助人,学习更是突飞猛进,还当上了课代表。看着孩子们的成长,王海燕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
这样的事例在王海燕身上很多很多,她时刻把对学生的爱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既教书又育人,使班上的孩子都能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在学校、班级奉献爱心、赢得尊重的同时,王海燕深知欠家里的很多很多……多少个伏案备课、批改作业的夜晚,孩子在爸爸的怀里悄然入睡;多少次孩子生病点滴,王海燕却在她心爱的学生身边。王海燕的辛劳和付出,家里人并不理解,“回馈”给她的却是埋怨和“劝导”。丈夫抱怨她“不顾家”,公婆和她说:“海燕,你别这么傻干了,为的啥呀?”特别是孩子8岁的时候,有一次生病十来天,连续点滴住院,听到孩子哭着喊妈妈,她却仿佛听到学生喊她:“老师,您快回来吧!”于是把孩子交给公婆照顾,没有请假,又返回到了班级。许多时候她深感对不住家人,但为了这项神圣的事业,为了这群可爱的孩子,她默默地承受着,所有的苦处和委屈经常伴着泪水而出。
王海燕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身正为范,为人师表尤为重要。”她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在工作和生活中,她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在学生面前树立了正直、诚信、友爱的良好形象。许多在他人眼中的问题学生在她这里变得阳光、积极向上。
教学生涯17年,王海燕始终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不求回报、无私奉献。历年来,她所担任的学科在全区组织的统考中总是名列前茅,她辅导的学生在各级竞赛中多次获奖。她本人也荣获了“区优秀辅导员”、市级优秀班主任“三八红旗手”、“优秀教师”等多项荣誉称号。
记者采访时,王海燕说:“成绩属于过去,美丽仍需梳妆。”在教育这片沃土上,她要浇灌出更多美丽的花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