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初春的田垄,突然想起儿时常走的“毛毛道”来。
儿时上学走的都是这“毛毛道” ,抄小道近便啊。打个比方说,走“毛毛道”就是走弓弦,走大道就是走弓背。因此,大家都选择走“毛毛道”,虽然没有大道平坦,但是近多了。学校在当时的大队所在地,距离我们所住的村子大约二三里地。这中间是一片开阔的庄稼地。春天和冬天没有庄稼的时候可以一眼望过去,但到了夏天和秋天,苞米、高粱这些庄稼长起来了,就什么都看不见了。我们上学、放学的时候都得从这片庄稼地里穿,就得走“毛毛道”。
现在想起来当时走“毛毛道”的感受,就是一个字——累!当时,我这一步迈出去,前脚尖刚能搭上下一个垄苔的帮,后脚再往前迈时踩不上下一个垄苔,还得在这个垄苔上再踩一步,也就是说,一个垄苔上踩两下:前脚先搭上,后脚再跟进,两脚都踩在垄苔的中间上,站稳脚跟稳住重心之后,再继续朝前迈步。就这样,每个垄苔之上都要留下两个脚印,而且这脚印是着实的踏实和厚重,都是使尽全身力气才取得的战果,可是不轻松啊。迈步的时候,两条小短腿要最大限度地迈开,打开最大的夹角,迈出最大的跨度。脊背始终朝前弓着,好能使上劲。眼睛当然始终是俯视大地了。屁股上还有一个大书包在颠啊颠的,多费了不少力气。
两里路,现在说不算远,但对于当时的我这样一个小孩子来说,无异于一次二万五千里长征。所以,那时候在我的心里有个美好而强烈的愿望:那就是希望自己能快点长大,个长高点,腿长长点,那时就能一步迈过去一个垄沟,那该多好啊!现在想起来有点可笑,但当时确实是这样想的。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天长日久,垄苔都被大家踩出硬硬的而且发亮的壳,垄沟的土是松的,垄苔的土是硬的,在这斜梯型的“毛毛道”上,我从童年走到了少年。
光阴荏苒,上中学了,依旧还要走“毛毛道”,只不过换了一条,因为中学在另一个方向的一个村子。年龄虽然大了些,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路更远了,搭伴上学的人少了,一人走这条“毛毛道”有时候还感觉挺害怕的。这条通往中学的“毛毛道”,中间有一片是绿油油的苞米地。春天还好,但等到夏天到了的时候,庄稼就长得越来越高,高过了我的头,也遮住了前方的视线。从这片密密麻麻的苞米地里穿行的时候,仿佛是在一片绿色的海洋里扑腾,走过的路马上淹没在身后,前面的路也看不多远,走在“毛毛道”上,一步步像搜索一样前行。午后,当我一个人顶着太阳钻进这片苞米地,走上这条“毛毛道”的时候,总是担心从地里钻出什么东西来,不由得心生恐惧,有点毛骨悚然的感觉。由于害怕,走的速度就很快,越来越快,最后索性跑起来,只听得耳边风声呼呼作响,能听见自己的喘气声呼哧呼哧的。直到跑到“毛毛道”的尽头,看到了天上那耀眼的阳光,这颗悬着的心才落了地,长出一口气。
初中毕业后就开始到县城读高中。从那时起,就很少走“毛毛道”了。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小毛孩现在快成老头了,岁月如梭啊。但回想起当初走这“毛毛道”的感受仍然记忆犹新,如在眼前。想想当年一步能够迈过一个垄苔的愿望真的是很可笑。当初困扰现在看来已经不算什么事了,因为,那时候还不知道以后的人生路上要经历多少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