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望奎县灯塔乡厢白前头村村委会主任于立军
今年38岁、“八一农垦大学”毕业的于立军,在外拼搏已有几百万元的身价,但在望奎县“能人经济”的引领下,他毅然回到故乡,被乡亲们推荐选举为灯塔乡厢白前头村村委会主任,于立军依然把自己的知识、智慧和才能付诸于带领乡亲们奔赴在奔小康的道路上。
他说:“承蒙老少爷们厚爱,我要与父老乡亲共命运。”
于立军大学毕业后,2004年被安置在“八二五农场”做农业技术员;2008年,“下海”到大庆专门从事狐狸等特色养殖,年均收入20余万元以上。到了2013年初,已是几百万元的身价。
而于立军家乡灯塔乡厢白前头村,虽然是望奎县的大村,但由于地处偏僻、产业结构单一,村民一直在温饱线上徘徊。村里出了个小能人,乡亲们奔走相告。于立军每次回家探亲,都能听到乡亲们希望他回来带领大家致富的声音、看到乡亲们期盼的眼神。2013年,他的心动了,放弃了前程似锦的事业,带着妻子毅然回到了家乡。当年,他就被乡亲们推选为村委会主任。
“在其位就要谋其政”。被乡亲们推选为村委会主任,于立军没有当成一种荣耀,而是变成了一种压力,并把压力变成了带领乡亲们致富的动力。
厢白前头村耕地多属岗地,传统种植大豆和玉米,于立军变传统为神奇,带领乡亲们引进高产品种和先进的大棚育秧、大垄双行栽培技术,提高粮食的产量质量,让农民每亩增收200元左右。
有岗必有洼。厢白前头村共有3万多亩耕地,其中,涝洼地占八分之一左右。在乡亲们眼里,这些是一片废弃地,可在于立军眼里却变成了“聚宝盆”。2014年至今,他带领乡亲们旱改水和洼地改稻2500亩,增收20多万元;通过洼地建养鱼池10万平方米,增收20多万元;通过养鱼池养鸭,又增收10多万元,并形成立体种植、养殖新格局。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在商海打拼多年的于立军深谙此理。在引领农民“种得好”的同时,于立军还在帮助在农民“销得好”和劳动力转移再增收上狠下功夫。去年,他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投资近400万元的“亚南玉米烘干责任有限公司”,年烘干能力3万吨、仓储能力4万吨,农民的粮食烘干后可以免费仓储,随时买卖。同时还引进了投资700万元的中发化肥厂,年生产能力2000吨,不但以出厂价卖给本村农民,同时还吸纳几十名农民来厂务工。于立军还通过朋友关系,每年厢白前头村外出劳务就达500多人,农民年增收1500多万元。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于立军说,在村主任心里,老百姓的事再小都是天大的事,一定要当成自己的事、自己爹妈的事去办。厢白前头村现有国家和省级贫困户80户,在县、乡、村党员干部每人包扶5户贫困户的同时,于立军采取“因户制宜、一户一策”的方式,精准扶贫。对无资金种植的农民,由村里担保,赊购种子、化肥和农药;对劳动能力较弱的农户,优先承包养殖、养鱼等项目。
对村民家的大事小情,于立军更是嘘寒问暖、事必躬亲。村民朱贵学因5年前的一次意外,腰部受伤,丧失了劳动能力,妻子扔下他和年仅10岁的儿子朱国龙,远走他乡,从此杳无音讯。为了撑起这个家,小国龙不得不辍学回家照顾爸爸。2014年的一天,朱贵学不小心把右腿烫伤了,今年的3月上旬,他的脚踝两侧分别烂出了洞,如果不及时进行手术,就有生命危险。可是,上哪去弄那么多的手术费呢?父子俩一筹莫展。为了能让朱贵学早一天去医院做手术,于立军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号召大家捐款,于立军自己拿出上千元,许多亲戚、同学和朋友也都积极地为朱贵学捐款,不久,捐款就达4.3万多元,并送进望奎县中医院手术治疗。朱贵学逢人便讲,是于立军给了自己第二次生命。之后,于立军说还帮小国龙联系了一家职业学校,校领导听了小国龙家的情况后,决定免收他的一切费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