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绥化新闻网 > 本地新闻 > 经济 正文
“稻米香”两年完成三产融合“三级跳”
http://suihua.dbw.cn   2016-03-22 23:13:06

  春节过后,绥化市稻米香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再传捷报:该公司在北林区兴和朝鲜族乡整乡推进的2.2万亩、产量1.3万吨水稻,加工后,大米销售一空。

  至此,“稻米香”仅用两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从创办北林区保田农业合作社,到创建绥化市稻米香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从种植水稻,到精深加工和销售“一条龙”的一、二、三产业融合“三级跳”。完成了从种得好到销得好的华丽转身。

  该合作社和公司的创办人王希文原来是绥化的一名初中教师,1992年“下海”经商,20多年在商海摸爬滚打,完成资金原始积累后,王希文把目光瞄准了现代大农业开发,锁定了位于北林区“河夹芯子水稻主产区”的中心地带的兴和乡。

  机遇总是向着有心人。兴和朝鲜族乡2012年被北林区列为土地流转整乡推进的试点,乡政府将此项工作作为招商引资项目来抓。2014年,王希文开始介入。他那“振兴农业、建设农村、造福家乡”的宗旨、开发“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的理念,吸引了北林区和兴和朝鲜族乡的领导,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2015年,王希文牵头组建了北林区保田农业合作社,通过与乡、村、民多方协商、依法运作,整乡流转了兴和朝鲜族乡2.2万亩水田,全乡13个村民组、1055户农民全部加入合作社生产经营体系,合同签至2027年;2015年6月,王希文注册成立了绥化市稻米香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当年,企业还与与周边乡镇5个农业种植合作社签订了水稻收购协议。

  兴和朝鲜族乡地处呼兰河与努敏河冲积平原中心地带,土壤肥沃,生态优良,水稻种植历史悠久,品种品质声名远播,水利设施比较完善,生产技术相对成熟,周边区域已经形成水稻生产加工产业圈。王希文看中的正是这里的绿色食品水稻生产先天优势。在生产上,他把绿色食品技术、有机食品技术集成到基地建设中来,形成稳定长效生产机制。采取分片划区,按照绿色食品要求,实行品种、肥料、灭病、技术、加工、销售“六统一”。同时对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实行“大监管”,实现全过程控制,做到“生产有记录、流向可追踪、信息可查询、质量可追溯”。去年,这里的水稻总产量达1.3万吨。今年,基地绿色食品面积实现全覆盖,有机食品发展到3000亩。

  走进公司生产加工基地,让人感受最深的是这里的农区现代化气息。

  王希文坚持一、二、三产高度融合的思路打造绿色水稻生产产业链,以优化大米加工、打造精米好米、开发名牌产品为主攻,整合集成生物技术、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管理技术,促进水稻产业链各主体、各环节有机衔接、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推进农业生产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电商化销售。去年,公司建成100吨集中催芽车间1处,集中育苗基地4.5万平方米;建成总占地面积7万平方米的加工厂区,加工车间总投资5500万元,主要引进两条日本佐竹大米精深加工生产线,日加工量300吨;公司还投资400万元,建立一处智能化农业管理和市场营销系统。现代化的“可追溯”设备将全乡水稻生产、加工全过程监控,系统建有一个数据展示中心、三个农业标准化管理、产品溯源管理、企业ERP办公管理系统和一个电子商务平台。通过综合利用互联网、大型超市、现代物流、各类展销会等平台,积极推介企业“稻米香”大米品牌,扩大影响,抢占市场制高点。

  目前,该乡已被北林区列为以土地流转为重点的农业改革示范区、以绿色有机农业为重点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区、以农业三产融合为标志的产业化示范区、以节能环保生态为重点的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以少数民族特色为重点的农庄体验式休闲度假区和以城镇化为重点的新农村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区。

  王希文还告诉记者:“去年是整乡推进第一年,我们已把公司加工的第一批大米作为今年的口粮,免费供应给在家的每个社员100斤。”

 
作者: 陈驹    来源: 东北网--绥化日报     编辑: 王晨昊
相关新闻
黑土摄影
电视新闻
电视新闻
电视晚新闻
数字新闻
参政议事
绥化专题外宣片
理论研讨
黑土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