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绥化新闻网 > 本地新闻 > 综合 正文
用爱诠释责任与忠诚
http://suihua.dbw.cn   2016-03-02 16:28:49

  黑龙江省劳动模范、县优秀共产党员、重点工程特殊贡献者、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2011年,向荣村农民人均收入不足4000元,2014年,人均收入已超过1.5万元。创造这一组辉煌荣誉的就是明水县明新街道办事处向荣村党总支书记吕伍生。

  白手起家,靠一个“拼”字

  走进向荣村,宽敞的街道,林立的楼群,大气又不失典雅的休闲广场,农民新城的静美纤毫毕现。

  吕伍生,一位普通农民,他在明水工业开发区有个年饲养6万只鸡的养殖场,经济效益非常可观。“当上村支书后,他就把鸡场交给别人管理,自己专心研究如何带领村民共同致富。”明新街道办事处党委副书记孙树奎说。

  4年前的向荣村,萧条贫困,负债累累,村民住的是小平房,走的是泥浆路,村民靠着几亩薄田维持着艰难的日子。2011年12月,吕伍生当选了向荣村党总支书记。他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搞改革,抓管理,定思路,找项目。

  向荣村小门小户“花花田”耕作模式由来以久,要实现土地统筹流转,吕伍生挨家挨户调查访谈,东奔西跑筹资挖潜,上任后遇到的最大难题终于得到了解决。他带领向荣村班子奔赴上海、浙江、广东等地,多方联谊,广泛结交。短短3年时间,他组织建设了绿生源食品产业园区,引进中植集团弱碱水、华泉大豆蛋白系列产品深加工等10个项目,年创利税800多万元,安置就业240人。兴建的农民新城观光旅游和产业发展于一体的观光园项目于2014年投入运营,实现了旅游业和项目产业的有机融合,村民年均增收1680元。

  大道远行,取一个“活”字

  吕伍生提出了“发展特色种植”的思路。他鼓励党员干部带头创办成立专业合作社,先后争取农开、国土等部门资金3000多万元,建设日光节能温室85栋、蔬菜大棚25栋和一个农产品包装车间,辐射带动67户农户入社经营棚室和裸地蔬菜种植,打造形成了10个绿色无公害果蔬品牌,让30多种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瓜果和粗粮端上了餐桌,年创产值300万元,户均增收5000多元。

  调动现有富余劳动力创造价值是活经济的又一条捷径。他将本村240多名青壮年劳动力组织起来,开展瓦工、钢筋工、钳工等工种和服务业培训,向省内外提供众多工种的技术人员。劳动力输出每年达1200多人次,实现劳务收入360万元。

  “借力互联网,搭上云高速”,这是向荣村活经济的又一智举。借助全县打造电商进农村先行县的机遇,吕伍生率先争取到阿里巴巴村淘代购点。每天可为村民完成400多笔交易,成交金额超2万元。他鼓励村民开办了12个“微信网店”,把向荣村绿特色农产品通过淘宝网打入省内外高端市场,使130多户居民年增收10万元以上。

  心梦为向,重一个“情”字

  吕伍生探索农村社区“菜单式”服务模式,倡导党员干部组建了13支党员服务队,专门帮助生产生活上有困难的群众排忧解难,打造形成了方便、快捷的“吕书记热线半小时服务圈”。几年来,他为群众解决各种困难3500多个,提供技术服务2000多人次,2014年度测评群众满意度达100%。

  依托向荣村毗邻滨泉新城地缘优势,推进小城镇建设, 177户村民住进了“向阳农民新城”。 2014年,村党总支筹资720多万元,对农民新城的环境进行了全面硬化、亮化和美化。新修水泥路15公里,红砖路和路肩7000平方米,修建入户桥45座,安装太阳能路灯120盏,栽植风景树1300株,铺设草坪10329平方米,栽植树木花卉4.5万多株,保证新区居民真正享受城市居民一样的社区环境。

  “2016年,吕伍生打算在向荣村南六路道北建观光旅游农业,通过采摘园,吸引本地和周边市民前来品尝绿特色食品。通过私人订制,采取自家种植和我们代管的模式,让大城市的人在明水有自家的菜园,吃上有机绿色蔬菜。”街道党委书记张炎辰说这话时,脸上写着满满的钦佩。

 
作者: 孙志国 孙红卫    来源: 东北网--绥化日报     编辑: 桑胜东
相关新闻
黑土摄影
电视新闻
电视新闻
电视晚新闻
数字新闻
参政议事
绥化专题外宣片
理论研讨
黑土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