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出台,提出“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促进土地节约利用。”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市区,很多市民开始热议这一政策,有市民对小区安全、公共资源等问题担忧,也有市民认为小区开放后可以方便通行。25日,记者就小区拆围墙“敞开门”一事,走访了部分小区和相关部门,采访了相关人员。
相关部门:何时推广实施小区街区制需等上级文件
《意见》出台了,我市何时开始推广实施小区街区制?2月25日,记者向市住建局和北林区物业管理处进行了询问。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我市何时实施小区街区制,要等上级正式实施文件出台后,再根据我市实际情况研究实施办法。总的说来,我市各居民小区“大门敞开”的进程都会按照中央、省、市要求的标准进行。
普通居民:“大门”打开后关注之处各不同
“这小区如果开放了,小区的人员就更加复杂了,老人和小孩的安全问题怎么办?大量的车辆在小区内通行,能不影响业主的居住环境和出行安全吗?”家住市区润峰园小区的刘女士在听说“今后新建小区原则上不再搞封闭式、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也要逐步打开”的国家新政后,第一反应就是这些安全问题。她告诉记者,以前润峰园小区也“开放”过,那些外来车辆随意奔跑,给居民带来不少烦恼,最终物业公司又把小区封闭了。“你想象一下:在你睡觉休息特别是夏天午休的时候,有很多车(啥车都有)轰鸣着在你的楼下扬尘而过,再夹杂着各类小贩的叫卖声等噪音污染,你能消停吗?在本来不宽的楼间距里来个双车道(不可能是单行),你的停车位在哪?小区的绿化在哪?老人、孩子娱乐、锻炼在哪?楼角常过车,他们能安全吗?小区道路成为公用的市政道路后,车太多也不安全,物业咋管理?” 像刘女士一样,许多接受采访的市民在听说了街区制新政后担心最多的便是小区开放后的安全问题。市直某单位的赵先生因单身一人在绥工作,为方便,在市区某小区租了一套房子。他向记者反映:“发小广告的,随便在楼道里乱贴,楼道里的垃圾更是没人管。”这是大部分老旧小区的共性问题,也是部分开放式小区同样存在的问题。正是因为存在这样一些问题,让这部分市民对“敞开(小)区门”极为郁闷纠结。 高女士是市区三角线铁路家属楼的居民,这里的居民楼区是一个没有围墙全面开放式的居民小区,提到小区开放,她是满心支持,她说:“国家出政策是有调研的,现代化城市应该是开放的城市,某些封闭小区局限了范围,阻碍了道路,拆除了,有利于城市建设,放开小区公共道路对于解决交通是个好举措。提高土地利用,解决停车难,至于有些人担心的治安问题,我觉得也没什么,你看农村房子不都是开放式的吗,也没有明显的治安不好。”
北林区物业管理处工作人员:新政让物业管理思路改变
小区开放后,是否还需要物业、还交物业费?北林区物业管理处相关业务负责人于海威告诉记者,从1979年开始,经过37年发展,我国城市发展可谓日新月异,但带来的“城市病”也不少。一些城市里,封闭式大院或小区割裂了路网交通,经常出现交通的“毛细血管”堵塞,小区拆围墙其实就是清除城市交通路网的“栓塞”。小区大门敞开,对城市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未来一段时间内,居民小区物业管理方向是改建并行、先建后改。小区实行开放式后,物业管理的内容、服务方式会有所变化,但本质不会变,楼道、电梯、二次供水等都是公共部位和共有设施,依然需要维护,比如,过去是小区门口保安值守,将来物业保安则可能是在楼门口来值守,而开放后的道路上则由警察来巡逻。于海威说,街区这个概念发端于欧美,是一组建筑物与周边或其中的广场、街道、小公园、绿地等实体或空间的总称,街区式社区是住宅与商业、服务业混合的与街道的结合性强的社区,拥有银行、超市、商业街、餐饮、医院、学校、幼儿园等设施,街区式社区具有城市土地利用率高、交通便利、城市景观丰富、与商业和各种城市活动结合紧密等优点。推广街区制可以提供更多的公共空间,避免都市中的个人原子化,此次新政策的目的就是道路的公共化以及和谐邻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