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隆冬,植物大都进入“冬眠”。
广东湛江市遂溪县草潭镇钗仔村的5000亩“黄麻子”土豆田里,却是一片生机盎然:地上,枝叶繁茂;地下,粉红色土豆光滑浑圆,直径已达五六公分。这是望奎东郊镇流转土地种植的。
2014年,东郊镇在该地试种500亩,加之轮作青储饲料,亩纯收入2600元。2015年,东郊镇在该地再次流转土地4500亩。现在,丰收在望。
黑土地上的“黄麻子”在红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丰产丰收,这是望奎县现代化大农业的一个创新、创举。
“黄麻子”望奎的“名片”
望奎县是全国马铃薯种植大县,望奎东郊镇的“黄麻子”土豆,早在1998年就在全国注册了第一例薯类商标。这是望奎的名片,也是望奎的骄傲。
东郊镇当地农民种植马铃薯有几十年的历史,发展至今,全镇10万亩耕地,马铃薯种植就达5万亩,占50%,每亩纯收入700元左右,比种植玉米高出2倍。但马铃薯种植对土地要求的标准很高,需要轮作,低洼地块、地力不好的都不适合种植。
2013年,东郊镇成立了“龙薯马铃薯种植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把所有适合种植的土地全部都种上了。镇里每年都请来省农科院马铃薯种植专家陈仪礼等专家、教授,专门为农民讲授马铃薯种植技术更新等方面的知识。
在本镇无地可扩种的情况下,2014年,东郊镇开始把“黄麻子”种植面积向镇外扩张,与火箭镇四个合作社联合成立了“龙薯马铃薯种植联合社”,流转3.6万亩土地进行规模种植。“黄麻子”土豆品牌相继获得国家绿色食品标识和全省著名商标称号,目前已销到全国5个省,50多个城市,出口朝鲜和俄罗斯。但两个镇的那点地,依然满足不了全国市场对“黄麻子”的需求。特别是东北仅有半年种植期,技术和劳动力闲置,也是一种资源浪费。于是,东郊镇党委书记李亚文把创新、睿智的目光盯到广东大片红土地上。
南种让“黄麻子”变成“红麻子”
李亚文最初产生“北薯南种”的想法源于2013年。那年,李亚文去广东参加全国马铃薯大会,发现当地的马铃薯由于技术和品种差异,品相、质量不如望奎,价格却比黑龙江省还高。于是,她产生了“北薯南种”的想法。
李亚文是个想好了就干的女人。会议结束后,别人都打道回府了,她却邀请我省马铃薯专家留在了广东,利用近一个月的时间,踏查了广东大部分适合种植马铃薯的土地,最后选中了湛江遂溪县草潭镇钗仔村的一片红土地。这里,地处北部湾北岸,气候炎热而又湿润,土地沙化属红砂土,特别适宜种植马铃薯,但这里的农民大多以打鱼为生,重渔轻农,土地闲置不少,而且农业种植还停留在畜力耕种状态,技术落后。
2014年,李亚文在当地流转500亩土地,委派董亮和曹冲两户农民试验种植。
李亚文深知,北方黑土地与南方红土地种植马铃薯在技术上还有差别,为了避免重蹈“南橘北枳”的覆辙,在试验田种植之前,她专门到“百事集团”学习了喷药、浇灌、施肥、栽种等北方土豆南种的新技术。并将学习笔记、录音、影像资料转授给了董亮和曹冲两户农民农民。
在湛江,耕地每年可种两三茬作物,由于土豆不能重茬,每年10中旬种植土豆,第二年清明节前收获,接着还可以种植一茬青储饲料。而此时,正值东北备春耕时节,董亮和曹冲两户农民一年来回可种上三茬庄稼。
2014年,董亮和曹冲在湛江种植的“红麻子”亩产5000斤以上。由于受土质、气候的影响,“黄麻子”在红土地上变成了“红麻子”,颜色好、品相好,品质也不差,以每斤1.6元的价格销售。加之在家乡种植的土豆,2015年,两家纯收入均突破10万元。
有了成功种植的经验,李亚文“北薯南种”的信心更足了。2015年7月,她在钗仔村,以每亩地650元的价格再次流转4500亩土地,承包年限为10年。
为了将望奎的现代化大农业技术和大农机在红土地上大显身手,李亚文大胆地向时任望奎县长的单伟红提出将龙薯马铃薯种植联合社和部分大型农机具南方搬迁的请求。她的创新再次得到县领导和相关部门的支持。2015年,共发过去大型农机具34台套,喷灌设施6套,运费就达30万。
2015年,东郊镇共在钗仔村流转土地5000亩,由龙薯马铃薯种植联合社流转,东郊镇29户种植户种植,种植户可以不用前期投入,种子、化肥、农药及土地流转金均由合作社垫付,等收获时再还给合作社。目前,马铃薯长势很好,丰收在望。
土豆尚没出土,订单就已签出。李亚文说,“黄麻子”以前在南方的客户网看到并品尝到“黄麻子”的“胞弟”“红麻子”后,纷纷叫好,争相签单。
找到精准扶贫的“精准点”
“黄麻子”在红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是望奎人的创举,也是黑土地产业问鼎红土地的一个创举。同时,也给李亚文提供了一个精准扶贫新的“精准点”。
今年,李亚文拟将在遂溪县草潭镇钗仔村和附近村再留转土地5000多亩,让现已有种植经验的29户农户每户带领本镇一两户特贫户种植土豆,确保其一年脱贫致富。
李亚文还是一个“吃着碗里看着锅里”、走一步看两步的女人。2015年,她就在钗仔村悄悄种下了10亩万寿菊,现在,已是花开遍地,收货后如果色素含量高,她打算继续流转5000-10000亩土地种植万寿菊,并将东郊镇的万寿菊加工厂整体搬迁到当地。届时,将有更多的贫困户加入脱贫致富的行列。
正所谓精准扶贫无界域。“黄麻子”在红土地上扎下了根,也给当地创造了一大笔财富。据统计,2015年,东郊镇种植的5000亩“黄麻子”,播种时每天雇工200-300人,加上地流转费,当年就给当地农民创造利润500多万元。
如今,东郊镇的这个创新之举,已被当地列为招商引资项目。
记者感言:黑土地上的创新之举
“黄麻子”,黑土地的“名片”,享誉大江南北。如今在红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成了客商争相签单的“红麻子”,这是黑土地上的一个创新之举。
创新之一:黑土地产业敢于“问鼎”红土地。“黄麻子”是东郊镇和望奎县的品牌,大红大紫。为了让产业优势放大,他们首先打破行政区划,跨镇“扩张”,与火箭镇成立了“联合社”,流转土地3.5万亩;之后,再次创新,将“黄麻子”南移至广东湛江种植,实现跨省“扩张”。
创新之二:将南北种植技术融为一体。 “南橘北枳”,古已有之,但是一个失败的案例。他们没有将“黄麻子”在黑土地上成功的技术照搬到红土地上,而是学习借鉴了“北薯南种”的新技术。同时,北方大型农机具搬迁南方,一改当地靠畜力耕种的传统,成为当地农业生产的一道风景。
创新之三:探索出一条精准扶贫的新路。不但能让本地贫困户快速脱贫,还给当地农民带来就业和致富门路。
敢于跨镇、跨省种植经营,将地产“黄麻子”“北薯南种”,品牌不断放大、膨胀,这就是一种创新、创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