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路上的流动小贩随处可见,有时,他们影响市容。执法人员时不时要进行清理,但他们的生命力像野草一样顽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他们的生命力为何这样顽强呢?原因很简单:生计使然。相比较于室内的摊床,他们的经营条件异常艰辛,日晒雨淋,风刀霜剑。他们这样吃辛苦,就是为了省下在他们看来是不菲的摊位费,因为他们实在出不起。我做过调查,在一些成型的室内菜场,一个摊位每月的费用要好几百元,这让小本经营的他们怎么出得起?所以他们只得以打游击的方式,你进我退,你走了我再来。一位小贩对我说:“谁不知道屋里舒服?但我们底子薄,只能赚点辛苦钱养家。”
那么,其它国家和地区是怎么对待马路小贩的呢?我从网上了解了一些相关的信息。美国很多城市将马路小贩视为城市活力的象征,因此鼓励和支持小贩合法摆摊。因此这才有了纽约中心广场上的一个小摊贩去世后,《纽约时报》为其开专版致哀的新闻。印度法律专家表示:政府应考虑到马路小贩最基本的生存权利,立法机构也应制定明确的城市管理法律和管理规范,而不是用行政命令对小贩进行管理。新加坡则推行小贩迁徙计划,建设小贩中心,以优惠的津贴“收编”马路小贩,这一政策已经连续实施20年。这样的措施,让小贩得以生存,也使居民方便,是不是很值得我们借鉴?
我们的经济在持续发展,社会在日益进步,百姓得到了很多社会发展带来的实惠。应该说,大多数马路小贩都是社会低收入群体,政府为改善他们的生存条件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如果再通过切实可行的措施,让他们把辛苦钱赚得更安心一些,那不是锦上添花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