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的幸福村,蓝天白云下,一片生机勃勃。
蓬勃的产业发展,让人看到了百姓逐步走向富足,如今,修路,村上出钱;五保户建房,村里拿钱;过年过节看望高龄老人,村里补助……一件件实事、好事就发生在幸福村。
寻着幸福的味道,10月24日,记者走进青冈县昌盛乡幸福村,只见金灿灿的水稻在微风中摇曳,似乎在向路人招手示意,稻田里,机声隆隆,4台大型收割机正在田间作业,呈现出一派丰收的喜人景象。
这是幸福村促农致富的一个缩影。为了改变地势低洼,产能较低的现状,幸福村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旱改水项目。目前,全村种植水稻面积达到2200多亩。
“原来我们一家三口人靠种84亩旱田和在砖厂打工为生,一年下来收入也就4万元,现在我们把15亩旱田改成了水田,收入就达到了4万元,再加上旱田和打工的收入,一年下来,七八万元应该是没问题。”幸福村村民于明平笑得合不拢嘴。
在发展旱改水的同时,幸福村注重培养本村致富能人带领村民共同致富。村民杨景福近年来在哈市、大庆等建筑市场打拼,成了远近闻名的“包工头”,于是村里成立了幸福劳务输出协会,聘请杨景福出任会长,每年他带出富余劳动力300人左右,每人外出务工实现收入3万多元。
村民的腰包鼓了,幸福指数也在节节攀升,2015年,幸福村新修白色路面2.5公里,改造白色路面3公里。与此同时,投资150万元,在中心屯毗邻幸福水库新修了一处占地面积近1万平方米的休闲广场一个,广场硬化面积6400平方米,栽植柞树、梧桐、杜松等树木1000余株,安装了路灯15盏,凉亭6个,极大地提高了村民的生活品位。
“现在村里的环境变好了,我们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茶余饭后,在广场上散散步、聊聊天,真不错。”村民于德信诉说着他的快乐。
据了解,几年来,幸福村把壮大村集体经济放在重要的位置,强势推进。对村集体土地、林木面积进行全面核实,确定权属关系,对发包形式、合同文本做出统一的规定,印制合同文本,对土地、林木承包价按一、二、三类分等定价,对承包期限按《土地承包法》执行,彻底改变了过去集体土地承包管理粗放、效益低下、资产流失的现象。除此之外,幸福村还建立健全了《两委会议事制度》、《村集体用工管理制度》、《集体资产资源竞价发包制度》等8项规章制度,杜绝跑、冒、滴、漏现象发生,在村级财务监督管理上,成立了村财务监督小组,每年由监督小组对村集体经济的收入、开支情况和“两工”使用进行审核、监督,并将结果张榜公布,有效杜绝了贪污挪用、滥支乱花、大吃大喝、铺张浪费等现象的发生。
在村集体收入上,幸福村利用荒沟荒坡多的优势,积极植树造林,建设富民强村的“绿色银行”。每年保证更新栽植树木400亩左右,目前林木保有量2900多亩,林木蓄积量9800立方米,价值800万元。幸福村充分利用通肯河出产中沙的地域优势,发展中沙运输产业。由党员带头成立了幸福村中沙运输协会,协会本着自愿组合,章程约束的原则,捆绑发展,形成了“拳头”优势。协会成立后,全村就有100多户从事中沙运输,年运输中沙100万立方米,创收500多万元。
现在,幸福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2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35万元,村集体固定资产1100万元,积累资金800万元。幸福村先后被评为“省级文明村标兵”,“省级新农村试点村”和全市“五个好”村党组织。
过往晴和雨,沉淀春和泥,幸福村在壮大村集体经济和致富群众之路上已经响起嘹亮的“双富”进行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