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绥棱县靠山乡双合村,每天早晨天刚蒙蒙亮,一位50多岁、身着迷彩服的人,就拿着一把扫帚在清扫街道。天天如此,风雨无阻。刚开始,村民并不在意,渐渐地,村民不好意思再随处倒垃圾了,被他的行动感化,也一起帮着打扫。
他是谁?为什么会义务清扫街道?他就是陈华,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办公室调研员。
2014年7月14日,陈华受组织委派,包扶绥棱县靠山乡双合村,做扶贫解困工作。
上任伊始,陈华就给自己和同事定下规矩:“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自己拿柴米油盐等生活物品;“常住沙家浜”——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他首先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认真听取群众所反映的问题,并逐条记录在本子上,随后又开始挨家挨户登门拜访。当听到村民普遍反映田间路泥泞不堪,机动车根本无法通行时,陈华再也坐不住了,他带领村党支部书记和几位村民冒雨来到田间路现场,望着沟壑纵横的路面,陈华的眼睛湿润了,他当下决定,一定要在秋收前把路修好。此后,他与村民同吃同住,起早贪黑地忙着修路,渴了喝瓶矿泉水;饿了就啃两个馒头。为了抢抓工期,他带领村民经常是挑灯夜战。
“我们非亲非故,但他把心都掏给我们了。”——这是陈华累倒在修路施工现场时,村民们发自内心的呼声。由于连续一周的挑灯夜战,陈华的体力透支了,那天,陈华大汗淋漓,同事和村民感觉他好像病了,都劝他回去休息,但为了抢工期,他不顾劝阻,硬是带头去背100斤水泥袋子,结果终于支撑不住,虚脱倒地,而他在医院苏醒之后,拔掉针头又返回工地。
一年多以来,陈华通过各种途径,为双合村争取资金共计300万元左右。
为了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陈华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商定所有的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坚决不对外发包,让村民自己建设美丽的家园,一则能够增加村民的收入;二则也能让村民体会到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来之不易。用他的话来说,老百姓是主体,是参与者、施工者,又是受益者。
加宽村里1800延长米白色路面时,张某托关系找到陈华,郑重承诺:“只要你把这活给我干,我就给你1万元,钱我都带来了。”“我今天收了你1万,明天就会有人给我2万。要是想收的话,我早就开始收了,还要等到今天吗?再说收了你的钱,我还是扶贫来了吗?我岂不是给老百姓造贫来了?我不能把有限的资金变相揣进自己的腰包!”陈华铿锵有力地回答道。
以钱诱人的事很多,对此陈华态度坚决:绝不对外发包。久而久之,找他说情送礼的、找他包活的都自然消失了。
让我们看看陈华为美丽乡村建设都做过哪些好事吧!
2014年,为双合村铺设3公里砂石路,安装路灯28盏,新建桥涵13座,拓宽白色路面1800延长米,栽植灌木6000棵,新建占地7000平方米的粮食仓储项目,号召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捐助衣物3000多件,同时还帮助非包扶单位上集镇平安村协调资金10万元,安装路灯30盏,“两节”期间,慰问8户贫困户,送去米面油等生活用品。2015年又帮助双合村新建了256平方米村级活动场地、3400平方米健身休闲广场,粉刷栅栏1800米,并硬化了1800延长米硬质边沟,即将要进行绿化。
……
初秋时节,走进双合村,但见花团紧簇,绿树婆娑,步步是景,处处如画。
“我要是有姑娘的话,就让她嫁到双合村去。”这是周边村屯对如今对双合村的印象。
“任期满后,你还会被调走吧?你舍得离开这里吗?”陈华带着难舍的表情说:“我听从组织的安排,但我真舍不得离开这里啊!我没有做什么,只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而已。现在谁家做点好吃的,都会拽着我去。就算我不去,他也会给我端过一碗来,我真是感动啊!我调走后,我会把两样东西留下,一个是‘扫帚’,一个是共产党员建设美丽乡村的良好形象。”
从2006年起,陈华连续9年深入基层,先后负责帮扶饶河县西林子乡兰桥村、宁安市渤海镇瀑布村、东宁县东宁镇东绥村、尚志市帽儿山镇大房子村、杜蒙县克尔台乡烟屯村、宾县满井乡江南村、绥棱县靠山乡双合村7个扶贫开发重点村的脱贫工作。9年间,总计帮助这7个村协调资金1600多万元,先后建设了养貂、养猪、养鸡、养奶牛,种植黑木耳、白瓜子、红小豆、粮食仓储等专业生产基地20余处,装备大型农机具10台套,修渠1000多延长米,打机井4眼,建设科技示范田500亩,土地集约化规模种植8000多亩。7个村经济总收入平均增长51.2%,人均纯收入达1.98万元,一举扫除了“穷气”。
《人民日报》、《农民日报》等多家媒体先后对陈华建设美丽乡村的事迹作了专题报道,他本人也连续三届被评为省级“帮扶贫困村先进个人标兵”;2011年以来连年被评为省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2014年被评为全国社会扶贫先进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