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绥化新闻网 > 本地新闻 > 综合 正文
那些年,我们一起读抄“手抄小说”
http://suihua.dbw.cn   2015-09-23 16:30:45

  提起距现在快有四十年的“手抄小说”,我母亲多少有些懊悔,她常常对我说,当初要不是让你也跟着我们抄那些小说,也许你的字能写得很好。除了父母,很多看着我长大的人都说,我小时候写的字方方正正,煞是好看。可后来,跟着大人们抄“手抄小说”,为了单纯地追求速度和效率,就把写字的质量荒废了。但在我的内心里,更多的是对“手抄小说”这个特殊年代的特殊产物怀有一份感激,我觉得没有当年帮着大人们抄小说的经历,以我资质,是练就不出现在的文笔的,当然也就很难混进省作协了。

  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文学艺术界的开禁,风靡一时的“手抄小说”逐渐淡出历史。但作为“70后”,大多数都应该对它有着或清晰或模糊的记忆。对于我那是一段常常要通过“反刍”的方式来回味的记忆,虽然,那段经历练成了我的一手烂字。

  从那以后,我就经常帮大人们抄“手抄本”,不仅帮自己家的大人,还帮同学、小伙伴家的大人抄,甚至帮老师们抄。直到现在,我还能清楚地记得那些手抄小说的题目,《一只绣花鞋》、《梅花党》等等。那些小说多是反特题材,惊悚、神秘、悬疑,甚至恐怖,但却引人入胜,差不多每个读者都想先睹为快、都想一气呵成地读完。因为这些手抄本小说“不符合上级精神”,无法从印刷厂里正大光明地诞生,只能通过人工抄写的方式进行,这种方式本身就具有了某种神秘和历险的色彩,所以,不仅我,凡是和手抄本小说有过亲密接触的人,都会对那一段记忆刻骨铭心,因为,那是文化荒漠中的一朵艳丽的奇葩,伴我们走过了那段灰色的单调岁月。

  抄手抄本小说把我的一手好字给荒废了,可是,它产生了另外一个效果,就是引领我走上了文学之路。那时,我在想,手抄小说那么抢手,几乎“洛阳纸贵”,是因为小说的故事好,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自己创作故事呢?于是,我就开始参照手抄小说的内容开始编故事,然后讲给小伙伴们,还别说,那时我还真的拥有了人数不菲的听众和粉丝,甚至有的孩子拿好吃的来讨好我。

  后来,附近的人送我外号“张大白话”。

  再后来,看不到手抄小说的人就来找我。

  再再后来,那些手抄小说都被我们藏匿起来甚至销毁了。因为,有一天,父亲下班后回来,神秘兮兮地关严门,并把我们家及外祖父母的人都叫到一起,神情严肃地告诉我们赶紧把手里的手抄小说烧掉,或者交给他,总之千万不能让外人知道我们手里还有手抄小说。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抄写的、并曾带给大家丰富的精神享受的东西要遭受这样结局,我们都不舍、不忍,可是,父亲后面的话让我们毫不犹豫地按照父亲的要求去做了。他说,有一个叫张扬的人。写了一部叫《第二次握手》的手抄小说,被上边认定了利用小说反党,已经判了死刑,就快被执行了,马上全国要清查手抄小说了。刚刚经历过文革的人们,对红色恐怖的恐惧早已深入人心,因此,不久,手抄小说就在我们这里几乎绝迹了。

  再再再后来,我们欣慰地听说,《第二次握手》的作者张扬幸运地躲过了一劫,没有被枪毙。不久,上海文艺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了王亚平的小说《刑警队长》,接着,陆陆续续人们喜闻乐见的小说、故事书公开出版发行,那些幸存没有被销毁的手抄小说也就成了“文物古董”。

  再再再再后来,我由给大家讲故事,改为写故事、写小说,竟然陆陆续续地变成了铅字,陆陆续续地被发到网上,而我也由当年的“大白话”变身为黑龙江省作家协会的会员,因此,手抄小说对于我不仅是段难忘的记忆,我更对她充满了眷恋和感恩。

 
作者: 张郎    来源: 东北网--绥化日报     编辑: 桑胜东
相关新闻
黑土摄影
电视新闻
电视新闻
电视晚新闻
数字新闻
参政议事
绥化专题外宣片
理论研讨
黑土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