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安县大罗镇弘扬抗战精神纪实

镇领导在修葺一新的许亨植墓碑前讲述抗战故事。庄义彬摄
8月14日,庆安县大罗镇党委政府领导,率领当年参加过抗日斗争的老人和青少年,前往修葺一新的抗日名将许亨植烈士牺牲地墓碑前瞻仰祭扫,以寄托对抗日英雄的哀思。这所新修墓碑雄伟壮观,连同其他三个抗日烈士纪念陵园已是二十年间进行的第三次整体大修,从1995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开始,大罗镇每次逢10都要对抗日烈士墓地进行较大修缮,并运用多种形式讲述那些可歌可泣的抗战故事,在与抗日英雄的心灵对话中,传承伟大的民族精神。
大罗镇地处庆安县最南端,与三县交界,置于深山区,是交通要道,历来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早在1937年日本侵略者攻入庆安后,就迅速占领了大罗镇,在这里建炮楼、修岗哨,设立警备队。随即西征的抗联部队也驻扎到这一带山区,相继建起12个密营,抗联三路军指挥部还设立在这里的神仙摞峰密营,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当时曾发生过许多震惊全省的光辉战例,像“夜袭伪警队”、“火烧大烟馆”、“智炸鬼子车”、“激战穷棒子”等战斗,打得日寇闻风丧胆。在惨烈的对日作战中,抗联三路军总参谋长许亨植、三路军三十四大队长王凤阁四烈士都牺牲在这里,为这片土地流尽了最后一滴血。这一切成为这里最宝贵的红色资源。
1995年六七月间,各地开始紧张筹办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当时的镇政府为弘扬抗战精神,激励人们的爱国情怀,计划在许亨植牺牲地、四烈士遇难地、大罗子战斗纪念地,建立墓碑和园地,辟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这一建议得到县政府和广大群众的热情支持,当时的县领导还亲笔题写了碑名和园名。由于那时受资金的困扰,墓园建得比较简陋。尽管这样,这里还是经常有大批人群到这里缅怀革命先烈。
几间流逝,这些墓地渐渐变得破旧不堪,碑文也有些斑驳脱落。这时的镇班子成员也换过三茬,但珍爱红色资源的传统没有丢。当时镇党委作出决定,要建立红色档案,重新对纪念地进行整合复制,打造大罗镇的“金色名片”。为此党委书记、乡长多次跑市进省,筹集到一笔资金,先是建起抗日战争博物馆,又后建起抗日英烈廊,组织专人编写事迹材料,绘制图片,放大照片,收集了60多件珍贵文物,办起系列英模事迹展览。紧接着,又对许亨植牺牲地、四烈士遇难地、战斗遗址地进行了重新修缮。群众见了都说办了件功德无量的好事。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到来之际,现任党委书记沈玉波主持召开党委会,专题研究系列纪念活动,并把修缮先烈墓地作为突出事项抓好。他说:“历史总是要在重要时间节点勾起回忆和反思,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日子,我们重新修缮先日烈士墓地,回望历史,鉴往知来,既可以传递抗日战争的精神和力量,也可以增强对未来的信心和勇气,是对抗战民族精神的再弘扬,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一定要全力以赴做好。”为此,镇党委班子成员先后与县政府和民政局协调,并多处筹集资金42万多元,先对抗日博物馆、英模事迹展廊进行整修和充实,接着对许亨植牺牲地、四烈士遇难地进行了整体重建。许亨植烈士牺牲地原场地窄仄,纪念碑也显得低矮,不够庄重肃穆。这次他们改为钢筋骨架大理石挂面结构,碑身由1.5米增高到3米,碑前庭院由钢筋混凝土作基础,上镶嵌大理板,占地面积达70平方米,四周采用不锈钢作围栏,整个陵园宏伟壮观。四烈士遇难地为突出烈士栩栩如生的亲切形象,采用钢筋作骨架,用石骨作雕像,塑造了身穿冬装、手持钢枪的四个虎虎生威的烈士群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