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安县同乐镇同发村“美丽乡村”建设纪实
坐落在大青山下欧根河畔的同发村,水碧天蓝。似一幅水墨丹青,以别样的田园风光,如诗如画般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盛夏时节,记者来到了这个“近赏鸟语花香,远望绿野无际”的美丽乡村,真正体验到了“生态环境优美、村容村貌整洁、产业特色鲜明、公共服务健全、乡土文化繁荣、农民生活幸福”的现代美丽乡村的内涵。
建设美丽乡村光靠热情是不够的,村民既有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不改变,既使村美了,也是昙花一现。庆安县委充分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形成了一个共识:“美丽乡村”建设必须要让农民自己当主角,这样农民才能更加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于是庆安县打响了由“要我美丽”变为“我要美丽”的一场改变旧有思想观念的突围战。同乐镇同发村利用横幅、标语、广播、板报、文艺演出等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美丽乡村”建设给老百姓带来的实惠,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热情;让农民身临其境地感受“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巨大变化。同发村在规划上围绕村庄建设与自然生态相协调,整体布局与艺术美感相统一的设计要求,从而达到科学规划布局美、设施完备生活美、村容整洁环境美、服务健全身心美、创业增收致富美、乡风文明和谐美。切实尊重农民意愿,真正把农民愿不愿意、高不高兴作为衡量美丽乡村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多元投资,采取村集体经济筹一点,群众出一点,部门支持帮一点等方式,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 2014年环保局帮助解决垃圾清运车一辆、铲车一台、卫生箱64个。建设了1400平方米的集日常办公、医疗卫生、农家书屋、培训娱乐、信息网络、社会治安、公共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社区服务中心。投资500多万元,成立农特产品加工企业5家,建立木耳栽培科技示范园区,建立水稻、玉米等多个农业园区,建立现代化水稻催芽车间,打造了华福生态山庄和秀水生态山庄等生态旅游业。因地制宜把美丽乡村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提升改善了农村人居生活条件和乡村文明。村集体积累达到655.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200元,是全县闻名的富裕村。
美丽乡村如何建?村屯党员是关键。
同发村有68名党员,每一名党员心中,都装着全村2919名群众,每一名党员心中,都装着同发村这个“大家”。
2008年,为了美化环境,同发村安上了2750米长的铁栅栏,当时正值农忙季节,村党支部召开党员会,投票表决是否对外承包,还是自己安装?没有一个人同意对外承包。党员们都说:“白天咱们忙自己家的农活,利用晚上的时间,把村里的铁栅栏安上。”铁栅栏安上了,还得刷漆。如果没人看着,容易被牲畜蹭掉漆。党员们一合计,还是轮流看着吧。仅这两项,就为村里节省资金13万元。栽植花卉时,那场面可真够壮观,4万多株花卉,不仅全村党员出动,就连党员的家属也赶来助阵。不但栽好,而且还必须管护好。修通村水泥路时,全村每户出10个工,家里没人的就主动找人代替。公共路面、边沟清理、路灯安装、自家门前过道板铺设等,在极短的时间内相继完工,连堆积十几年的100多车垃圾,也在一夜间被一车车清走。如今的同发村村路笔直,路边树木葱郁,鲜花盛开,院落整洁,不见一点垃圾,一万平方米的文体休闲广场,天天人流不断,笑语欢歌。为美丽乡村交上了一份完美答卷。
这一变,改变的不只是村貌。民心、党性都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得到了升华。
同发村建立了一套全方位的美丽乡村管理机制,强化美丽乡村长效管理能力,把后期管护权交给农民自己,将每一条道路,每一棵树木的管护都落实到村民人头,树木死亡和损毁都由自己补栽,自家的房前屋后必须保持清洁,杜绝乱堆、乱放、乱扔、乱倒,每户做到无垃圾、无柴草、无粪便、无障碍物。
村民赵树祥好几代人都住在同发村,亲历了村里发生的变化,“现在路宽了,村美了,人也自觉了,自己家抱柴禾,都怕落到路上一根草。”不仅如此,“村里打麻将的人少了,现在跳快乐舞步的,到休闲广场玩体育器械锻炼的,在图书室看书的人多了!”他说。
党员顾宪文说:“现在生活在这么美丽的乡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喜悦,能为美丽乡村建设出一点微薄之力,即使我们比普通群众付出的多一些,我们也感觉心里特别敞亮!”
是的,党员不仅为同发村美丽乡村建设增添了生机与活力,也为鲜红的党旗增添了色彩。在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同发村先后获得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标兵、省新农村建设“五星级”示范村、省级文明村标兵、省级生态村、全市“五一”劳动模范集体、全市“五个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十佳小康村等多项荣誉称号。
美丽中国,自乡村起步。
庆安县同乐镇同发村发挥党员骨干作用,让农民唱主角的大胆举措,让人们认识到:唯其如此,才能真正使美丽乡村达到建设得美丽、管理得漂亮的最佳效果。这也无疑为当下的“美丽事业”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新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