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市委三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系列评论之五
市委三届七次全会提出,积极构筑区域性中心城市快速崛起、城关镇协调发展、特色小城镇全面升级、美丽乡村梯次跟进的新型城镇化体系。特别强调,要全力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突出区域中心城市、哈尔滨副中心城市、滨北交通枢纽和现代物流集散中心的基本定位,扩大规模、完善功能、提升品位。
构筑新型城镇化体系,是一篇大文章,需要下一番真功夫。特别是把绥化尽快打造成区域性中心城市,具有现实针对性。因为,绥化市本级具有辐射带动周边县市的功能和责任,特别是经济新常态下,需要整合发展资源和工作力量,进一步做强做优做活,更好地发挥示范、带动和引领发展。
发展市本级、规划建设市本级,需要对其属性进行准确定位。绥化是在县级基础上建设地级市,是一座新兴城市,像一张白纸,发展的空间广阔;缺山少水,一马平川;属于农区,绿色田园风格浓郁。正处于大开发、大建设的前期。立足这些特点,就要提升规划的统治力,走出具有绥化农区特点的城市发展之路,就要有自己的发展战略、经营思路、整合平台和操作手段。要制定一个相对长期的整体规划,特别是要制定和完善功能性规划和专业性规划,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方式来建设城市。有水做水的文章,没水做绿的文章,重点在建设生态优良城市上下功夫,尽可能开辟空间,容积率要低,绿化率要高,扩大“绿量”,实现树在空中长、人在树中行。针对东部城区密度大,要通过采取异地开发安置等办法,降低老城区的容积率。要强化规划的权威性,尊重专家的意见,避免长官意志。要强化规划的法制化和透明度,凡是经过规划委做出的规划,要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开,不能随意变更。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对现在不具备开发条件,暂时没有能力开发建设,或者勉强开发建设达不到预期效果,暂时可以预留,待条件成熟再开发,以免给未来发展带来限制。要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建设时序开发建设,供水供气供热,包括通讯、电力等在内,一并一次建设完成,特别是把三年后中俄天然气管道支线从绥化经过这一因素考虑进去,创造条件启动建设城市综合管廊,避免出现“马路拉锁”现象。针对绥化非滨水城市、水资源匮乏的特点,规划建设海绵城市,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要跳出单纯房地产开发的局限,不再是简单盖房子,而是要建环境,休闲广场和生活服务设施要配套建设,生活、教育、休闲、交通等设施周全,布局、运转有效,特别是要注重高档小区建设,提高城市的舒适性和竞争力。
从经济学上来讲,一座城市就是一个经济版块,要竞争,要发展,必须有相应的内涵去支撑,必须培育相应的产业链。要把宝贵的资源和精力,用在城市的造血机能上,即产业链的培育和建设上,使城市经营成为有根之木,源头活水,有效运转起来。要格外重视产城融合、产城一体建设,使产业成为城市发展的支柱和动力源泉,使城市作为产业发展的载体和依托,将产业功能、城市功能、生态功能融为一体,构筑城市宜居宜业的发展格局。对绥化来说,就要做大做强经济技术开发区,按照一座新城来打造和发展,按照产城一体进行整体开发建设,尽快确立和形成主导产业,生成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相应的生活配套区要同步建设。抓住市场消费新特征,加快推进社会事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项目,促进第三产业与一、二产业协调发展。同时,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选择好项目和产业,对停摆的项目和企业,下决心“腾笼换鸟”,使宝贵的土地资源不再闲置,重新成为招商引资的硬资本。
构筑新型城镇化体系,需要调动多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各个层面要从各自的特点特色出发,确立自己的发展建设重点。要下功夫规划建设好县城,提升县城承载功能,因为,县城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基础单元,也是未来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的主要承载,要突出宜居宜业,完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改善人居环境。要建设好特色小城镇。在小城镇的规划建设上,要坚持别具一格,体现独特风貌气质,避免千城一面、千镇一面。要注重配套建设,使城镇居民过上城市人的生活。美丽乡村建设要坚持因地制宜,尊重差异化,突出独特性,在让农民充分享受到现代文明的同时,心有所属,留得住乡愁。
构筑新型城镇化体系,要下功夫做好借势借力发展的文章。未来城市的竞争不再是简单的个体竞争,而是城市群之间的竞争,是区域与区域间的竞争。现在,“哈长城市群”成为国家规划的9大区域性城市群之一,具体内涵是以哈尔滨、长春为核心城市,辐射周边城市的城市群带。绥化完全可以从与哈尔滨处于一小时经济圈的优势出发,借势借力,发展壮大。要自觉调整自身的位置,要像传动的齿轮一样紧紧咬合住中心城市这个大齿轮,为中心城市做相应的产业配套,这样大齿轮转一圈,小齿轮跟着转十圈,同样可以自得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