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绥化7月24日讯7月23日,北林区鑫诺瓜菜种植合作社种植的近万亩辣椒绿满碧野,社员们正忙着采摘、装车运往各地。合作社理事长潘仁国介绍,像这样绿色种植的蔬菜,合作社种植1万多亩,产量可达3.5万吨。这是我市围绕调结构、转方式、增效益的要求,不断优化种植结构,提高种植业效益的一个镜头。
据统计,我市蔬菜种植面积发展到185.7万亩,其中,棚室设施蔬菜类种植面积为23.7万亩,露地蔬菜类种植面积为162万亩。可生产蔬菜522万吨,外销量274万吨。“北菜南运”异军突起,2014年我市被中国蔬菜流通协会授予“中国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北菜南运’核心区”。
我市蔬菜生产呈现的特点是,基地趋向规模化、区域化,品种趋向专业化、特色化,经营趋向组织化、产业化,技术趋向标准化、模式化,产品趋向品牌化、无害化。
一些龙头企业、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等新型主体,进行规模生产经营,兴建一批蔬菜生产基地。目前,全市蔬菜生产基地达到160处,总面积133万亩。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城市近郊、主要公路沿线,连接成多条蔬菜产业带。据调查,规模化蔬菜生产基地的产效比普通蔬菜产区高出30~50%。全市已建成蔬菜园区334个,蔬菜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443个,拥有以叶菜类、瓜菜类、茄果类、菜豆类、葱蒜类、食用菌类为主的绿色特色蔬菜8个系列、192个品种。各县(市)区形成自己的拳头品种,海伦的毛葱、黄菇娘生产基地,兰西的大葱、南瓜生产基地,安达的白菜、芹菜生产基地,北林的辣椒、西瓜生产基地,明水的黄豆角、望奎的马铃薯、绥棱的食用菌生产基地等都形成了较大规模。各地涌现一批蔬菜生产专业村屯,其种植以专业特色为主,产品知名度高,销售好,如北林红旗晚西瓜、北林东富黄豆角、兰西榆林大葱、海伦前进毛葱、绥棱靠山和双岔河食用菌、望奎东郊马铃薯等。
全市成立农民蔬菜专业合作社443个,建立了安达蔬菜集团、黑龙江海伦野泰食品加工有限公司、黑龙江翠花蔬菜集团等9个大型蔬菜加工龙头企业,提高了蔬菜生产组织化程度,拉长了产业链条,增加了蔬菜产业效益,拉动了蔬菜产业发展。海伦中际农副产品加工有限公司,探索实践了“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与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带动1000多户农民,建设毛葱基地3万亩,年加工毛葱2万吨,产品出口泰国、马来西亚以及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年销售额4500万元,年利润900万元,税金200万元。兰西榆林庆丰大葱合作社、北林东富大丰收反季蔬菜合作社等一批专业合作组织,积极探索“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健康快速发展。
兰西县、安达市推广了薯菜、麦菜、菜菜等七种复套种栽培技术,已形成基本固定的栽培模式。兰西镇向阳村6500多亩农田实行薯菜复种套种,春季播种早熟马铃薯,复种套种白菜、香菜等作物,实现“一季两作”,马铃薯单产5000斤以上,亩纯收入4000元,复种的香菜、小葱等亩纯收入3000元,两季作物亩收入七八千元。火箭镇马铃薯大垄栽培模式、靠山乡洪泽园区食用菌配套生产模式、红旗满族乡晚西瓜栽培模式、五站镇棚室蔬菜多茬次栽培模式等典型,带动了全市蔬菜生产向标准化、模式化方向发展。
各地根据绿色、有机蔬菜绿色生产技术标准生产,注重使用安全农药和肥料,产品品质得到提升,生产的有机、绿色、无公害蔬菜产品深受消费者欢迎。生产主体不仅注重蔬菜生产的无害化,更注重蔬菜品牌的打造。现有蔬菜品牌很多,正式注册的有18个,“鑫诺”、“绿生源”、“景丰”牌蔬菜、“大成福”牌甜瓜、“兔耳红”牌毛葱、“绿生源”牌油豆角、“刀搂子”牌香瓜、“黑土根”牌番茄红素系列产品等。这些蔬菜品牌的打造使用,进一步开拓了市场。绥化经济技术开发区宝山镇发展设施蔬菜1710亩,露地蔬菜1.8万亩。蔬菜基地安装了监控设施和气象站等传感装置,对作物成长进行全程监管、全程记录,实现了田间管理信息化。消费者通过电脑或手机,可随时查看作物生长,通过扫瞄二维码还可对产品进行溯源。“互联网+”开启了我市蔬菜生产的智能模式。通过网络平台对蔬菜基地进行全程监控、智能管理、品质溯源、网上销售,实现由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不断推进种、加、销三产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