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要闻 省内要闻 本地要闻 精彩点击 专题新闻 通知公告 猛犸象诗刊 日报数字报 晚报数字报 绥化晚报新媒体
经济新闻 综合新闻 视频新闻 市场监管 黑土副刊 日报头条号 小记者风采 日报公众号 晚报公众号 绥化直播
  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绥化新闻网  >  黑土副刊

读书让我的人生更加充实

来源:东北网--绥化日报 2015-07-23 16:49:18 字体:

  读书就像充电,只有坚持长期不懈地阅读经典作品,进行高效能蓄电,到时候才能释放能量,有所作为。这是我从阅读中品透的人生道理。

  1960年我正在读初中三年级,那年突降天灾,紧跟着出现了大饥饿,学生为了活命只可逃亡,班里原有68名学生,跑得只剩下12名,班级只好解体了,我还差两个月没完成初中学业。

  我虽然辍学了,但对读书却有着强烈的渴望,几次做梦又回到课堂,醒来是一场空,泪水打湿枕巾。难进学校读书,我就千方百计找书阅读。那时要找到一本书比登天还难,记得有次到工友家,看到书架上有本浩然的《金光大道》,我壮着胆子要借,开始人家不愿借,我天天去软磨硬泡,才勉强答应借读,条件是只借三天。我拿到手连夜阅读,连吃饭的时间也不放过,好的章节记下来,读完这本书时我记了三本读书笔记。对一些尚没公开发表的好图书,我更是爱不释手,像20万字的《第二次握手》,我是一字一句抄录的,至今还保留着手抄本。在工厂学徒一年多,我起码读了10部长篇小说。

  此后,我当兵参军,也更喜爱读书,《红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是那时候购买的。那时战士每月只有6元的津贴费,没有闲钱买书,我就到旧书摊市场买那些廉价书,我当兵三年,自购的图书有二百多本,连队下令让我减负,我像割心头肉一样处理了一些书。

  正是这些文化积累,使我成为连队的佼佼者,时常有短文见诸报端,当战士时就被抽调到军分区当报道员。那时候整天忙于采访、写稿、跑报社,但我依旧发扬钉子精神,挤时间读书,不管忙闲我坚持每半月读一部书,每年起码要读二十部书。除此之外,主流媒体的报纸坚持必读,就像小学生完成作业一样,每天必把每版上的重要新闻读完,那怕到下半夜也要读完。由于我坚持长期读书看报,写出的新闻稿件以抓问题准确而著称,当报道员一年就被提拔为新闻干事。我读的书多,自然视野开阔,写出的稿件也被采用的多,由于成绩显著,我当了16年新闻干事有14年被评为沈阳军区优秀新闻干部,荣立了二等功。

  我读书坚持读经典作品,因为我清楚读经典获得的不只是粮食,而是种子;不只是鱼,还有渔具。尽管有些经典是难啃的硬骨头,我也硬着头皮钻进去,读懂它。《红楼梦》是毛主席力荐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但开始读的时候,我觉得曹老爷子粘牙切齿地磨叨些吃喝琐事,怎么看也觉得没意思。后来我研读一些评价文章,才慢慢打通那条神秘暗道,再静下心来精读细研,终于发现了暗藏的金矿,体味到了它的精妙与深邃,这对我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充足的养分。我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就不断读文学作品,读书的涉猎面很宽。同时我也坚持读一些哲学著作、时政论文。虽然这些文字枯燥乏味,不如文学水灵煽情,但是我清楚形象思维的文学只有借助理性的逻辑思维,写出的文学作品才能更深刻、更形象、更生动。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坚持读哲学著作,读领袖人物的文集,读报刊上的理论文章。而且坚持做到读懂原理、吃透观点、记住警句。

  我进入老年以后,虽然老眼昏花,但仍旧坚持读书看报。眼睛一受灯光刺激就流泪,看字也模糊,字好像长了翅膀,时常错行跳行,得闭上一只眼睛。为此我自制了一个遮光板,挡住灯光直射,利用返光看书,字迹看不清楚,就拿着放大镜看,每年仍坚持读10本书以上长篇巨著。前年我做胆囊摘除手术,手术第二天我就看书,住院5天,我看完了中央领导推荐的长篇小说《大清相国》。

  我虽然初中没毕业,文化底子很薄,能够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并创作出版11部长篇小说、36部中篇小说、上百篇短篇小说、散文,而且有多部作品获奖,就是得益于长期读书。特别是我到县关工委以后,耳闻目睹了五老人员把关爱大戏唱得活灵活现,又使我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一连写了《托起太阳》、《奔向太阳》、《放飞太阳》三部著作,构成“太阳”三部曲,分获全省文学创作一、二等奖。如果说我人生活得兴趣盎然,充实饱满,那完全是书籍给予我的,书让我受益匪浅。

编辑:桑胜东

绥化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