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绥化新闻网 > 本地新闻 > 要闻 正文
黑土地滋养
http://suihua.dbw.cn   2015-07-24 17:51:24

——绥化市军地共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纪事

《黑龙江日报》特约记者陈立涛 军分区政治部干事王伟宁

  7月下旬,黑龙江省绥化市的征兵工作已经全面展开,记者在该市征兵办公室了解到,目前该市应征报名青年已经达到任务数。

  谈及此,绥化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刘桂生欣喜不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像一个巨大的杠杆,撬动了适龄青年的参军热情。”循着刘桂生的话音,记者走进绥化,探寻该市军地共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脚步。

  一个举措,引领社会风尚

  时光向上追溯到8年前,在到新入营战士部队回访时发现,绥化这个兵员大市,每年有不少绥化籍入伍战士在部队产生消极情绪,有的甚至想尽快脱离军营。面对这个问题,绥化军分区及时化解矛盾,探究原因,随着社会多元化、价值取向偏移、人们思想敏感多变,独生子女家庭占社会主流之后,许多贫困家庭新战士担忧家里困难,担心优抚政策不兑现,直接造成当年3名绥化籍战士私自离队当了逃兵。

  为凝聚军地共识,增强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国防观念,营造全社会爱军尚武,共同支持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浓厚氛围。2007年4月,绥化市召开市委常委议军会,在广泛研究论证后达成共识,广大青年官兵是绥化未来和建设的主人,是绥化市建设的中坚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从军字号抓起。最后,议军会上研究通过了《关于加强绥化籍官兵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施意见》,让其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源头活水。

  他们制定出台了《实施意见》共有26项政策,其中明确规定:绥化籍官兵在部队获得三等功以上荣誉,由县市领导登门送喜报,并颁授“功勋家庭”牌匾和享受一定的物资奖励;每年免费为独生子女入伍家庭检查一次身体;各乡镇武装部组织爱心帮扶小分队,农忙季节义务为缺少劳动力的军属播种、秋收、冬藏;对困难军属申请个体经营优先办理执照并减免税费;对患重病大病军属,免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军属居住危房无力改造的,当地政府优先照顾解决;对表现优秀的退役士兵,优先安置就业……

  据了解,仅最近5年,绥化市共投入2000余万元对特困军属进行了救济;160户“返贫”独生子女军属优先领取了最低生活保障,每家一份合作医疗保险单。同时,全市派出22支送医送药小分队跟踪服务军属;各级党政军机关干部与“返贫”军属结成了帮扶对子,组织发动民兵为困难军属家庭春种秋收1200多亩;60户下岗特困独生子女军属在政府的扶持下搞起了个体经营。

  一系列举措政策的落实,使“光荣军属”牌子的“含金量”更足了,在为入伍军人增添精神动力的同时,在绥化市掀起了崇军尚武、爱党爱国爱军队、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爱老敬残团结互助等新风尚。每逢国庆节,无论政府单位,还是普通市民的店铺,满城自发挂满了鲜艳的国旗……这些来自家乡人民的关心厚爱,滋润着一批批绥化籍官兵的心田,产生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动力。据统计,近5年来,累计有52名绥化籍士兵考学提干,462名立功受奖,30名从优秀士兵中选拔保送军校深造当了军官。

  一个壮举,感动一座城市

  2012年5月18日晚,哈尔滨市一家餐馆突发煤气爆燃事故。危急时刻,回乡探亲休假的绥化籍战士高铁成不顾被烈焰灼伤的剧痛,连续三次冲进火海,排险救人,自己却被严重烧伤。他的事迹,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人们称他是“最美警卫战士”。

  每当谈到事发当天自己的行为,高铁成总显得十分淡定,他说:“我是一名军人,军人的天职和使命就是保家卫国,保护人民群众生命与财产的安全。我虽被烧伤了,但我不会后悔,这是我们军人应该做的,我相信,每一个走出的绥化籍军人,都会像我这样挺身而出!”

  “英雄勇闯火海,绝非偶然”。绥化市精神文明办主任陈彦春说:“高铁成三入火海排险救人,决不是一时的冲动,他用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近年来绥化军地共育工作的丰硕成果,我们具备培育英雄的良好土壤。”近十年来,绥化市在全社会持续开展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进党政机关、进街道社区、进中小学校园、进厂矿企业、进乡镇村屯,促进全民核心价值体系形成”的“五进入一促进”活动,并在216所中小学校建立国防知识宣教基地,修建林枫故居、马玉祥纪念馆等10余处青少年参观见学景点。同时,以巡回宣讲、国防知识竞赛、英模先进事迹报告会等形式,开展国防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青少年爱祖国、爱国防意识。

  在军地共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厚氛围中,2010年,绥化市被评为全国十大最幸福城市。绥化市涌现出了“雷锋车队”,出租车对社会上老弱病残弱势群体免费服务;160余名驻绥军警部队校官同贫困儿童结成对子,资助贫困家庭子女完成学业。一个个爱心善举不断涌现,温暖了社会,绥化市处处闪耀着服务他人、奉献社会、提升自己的和谐友善氛围,展现出了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后取得的丰硕成果。

  一首军歌,激励数代民众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这首人们耳熟能详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就是从绥化走出的军旅作家麻扶摇创作的。32年前,私企老板于长富,唱着父辈当年唱的志愿军战歌参军来到部队,他以绥化人为荣,刻苦训练成为某集团军评选的“百名小老虎”之一,荣立三等功。退伍后凭着军人的顽强作风,敢打敢拼的闯劲创办工厂,成为全国优秀企业家,他的工厂全部使用退伍军人,后来他又将自己儿子送到部队服役,三代父子兵的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

  于长富经常应驻地学校邀请,为广大师生作报告。每次他都会发自内心的表白:“从绥化这片英雄土地走进军营,每次唱着志愿军战歌,就能感受到过去在战场上志愿军将士英勇杀敌场面,这种激励鼓舞给予我无限力量,让我更珍惜绥化人的荣誉……”每年新兵入伍前,绥化市军地都要组织应征青年开展唱这首军歌和宣誓活动,激励新入伍青年“走前辈之路,做合格传人”,像于长富一样,一茬茬绥化籍官兵扎根军营,献身国防,退役后都懂得感恩家乡,回报社会。如今绥化籍官兵把争当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作为军旅人生的最大追求。这首歌提升了绥化人和谐、友善的价值取向,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向深入。

  2010年,受于长富事迹的启发,绥化市军地组成联合调查组,收集采访绥化籍在军营有成就的官兵。历时两年,横跨9省23市,调查结果令人震惊,共收集了建国后近百名绥化籍将军的奋斗故事,编辑出版了《绥化英雄故事集》、《绥化将军风采录》,印发驻地部队官兵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他们还把英雄故事,作为新兵军旅生涯的第一份“教科书”,让新兵在回顾前人奋斗历程、缅怀先辈丰功伟绩中接受教育洗礼。绥化电视台推出的绥化籍“将士风采”栏目,几年来共播出了40余位像于长富一样的优秀典型代表,在军地共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厚氛围中,发挥出巨大的先锋模范作用,滋润着绥化人民的心田,产生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动力。

 
作者:    来源: 东北网--绥化日报     编辑: 张庆勇
相关新闻
黑土摄影
电视新闻
电视新闻
电视晚新闻
数字新闻
参政议事
绥化专题外宣片
理论研讨
黑土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