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绥化新闻网 > 本地新闻 > 要闻 正文
发展的支点—农区现代化
http://suihua.dbw.cn   2015-07-23 17:14:33

  编者按

  市委三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胜利闭幕了,“围绕三个导向、坚持四化联动、奋力推进农区现代化”的主题成为各方面关注的焦点,本报特别邀请全会报告起草人之一,市委副秘书长、市委办公室主任薛兰奎对全会报告进行系列解读。

  记者:市委确定了农区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请问,确定这个战略目标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薛兰奎:提出这个战略目标,在思考的视角上体现了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与上情的链接,关键词是“具体实践”。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第一个一百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个一百年,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成小康社会是解决怎么样“富”的问题,建成现代化国家是解决怎么样“强”的问题。我们提出农区现代化,就是立足绥化农区实际,着眼于与全国同步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农区现代化是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所以我们提出推进农区现代化,是十八大精神在绥化的具体实践。第二个维度是与市情的对接,关键词是“现实选择”。我们的基本市情是什么?四个特征:一是“马鞍型”的经济结构,一产41%,二产28%,三产31%;二是承载功能弱的城市体量,中心城市是县城的底子,县城是城关镇的底子,无论是承载产业的能力还是承载人口的能力都很有限;三是二元分割的城乡格局,城是城,乡是乡,工是工,农是农,泾渭分明,分化明显;四是“农字号”思维的人文习惯,行署体制下的积习、农业大市的定式,欠发达地区的文化心态,都还潜移默化地存在。第三个维度是与既定思路的衔接,关键词是“延展深化”。总结过去“两区”建设和“五型经济”发展的实践,体现工作的连续性,继往开来,与时俱进。

  记者:好,我明白了,农区现代化从字面上理解,一个是农区,一个是现代化,那么请您介绍一下农区现代化的核心要义。

  薛兰奎:说到要义,我想,农区现代化绝不是一句用来喊的口号,也不是一个画在想象中的一块饼。它是我们实实在在的追求,它有着实实在在的内容,它也是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实实在在能够达到的一个坐标点。有四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奔着什么方向去?很简单,农业大市到工业强市。从农业大市到工业强市,这里边有两个巨大的转变,首先是“农”转“工”,简单的一句话,却是很多地方几代人几十年的梦想,“农”转“工”绝不仅仅是一个产业概念,不是工业大了、农业小了这么简单,农业小工业大未必是工业化,必须是依托农业发展工业,比如我们玉米多,你不能把玉米放在一边,去发展花生的工业化。再一个是“大”转“强”,这也是我们所追求的一个目标,到2049年,国家要建成强国,省要建成强省,那么绥化呢,一定是要建成强市的,否则就是拖了全省全国的后腿,达到“强”的目标靠什么,答案只有一个,靠工业。二是达到一个什么程度?两个意思,改革农区落后面貌,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面貌落后不是问题,问题是想不想改变,收入不高也不是问题,问题是想不想增加。想改变和增加靠什么?很简单,农区现代化。三是实践中突出做什么?那就是调结构转方式,一产调精调特,二产调强调高,三产调优调新,这“三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的农业精在哪、特在哪?精在品质优良,特在独一无二;我们的工业强在哪、高在哪?强在形成链条,高在链条长;我们的第三产业优在哪、新在哪?优在我们面向了消费需求,新在我们前瞻性地研究面向未来的新需求,3700美元时研究5000美元的需求,7400美元时研究10000美元的需求。四是谋求什么样的一个效果?“两个作用、一个活力”,使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促进多要素聚集并充分释放活力。

  记者:农区现代化的目标真的令人期待,那么其实现路径是什么?

  薛兰奎:农区现代化是具有农区特性、符合农区实际、引领农区实践的现代化,是我们绥化自己的现代化。国家建设现代化的实现路径是“四化”,我们也是“四化”,从字面上看没有什么差别,都是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只不过在城镇化和信息化的顺序上有调整。作为绥化来说,要实现农区现代化,还是要坚持“四化联动”,请注意,“联动”这个词不是随意讲的,国家是“四化同步”,我们是“四化联动”,“同步”说的是同时实现,“联动”说的是协调互动。从“四化”与农区现代化的关系看,我们要实现农区现代化,必须要以工业化创造供给,以城镇化扩大需求,以农业现代化夯实基础,以信息化注入活力,新型工业化是农区现代化的强力支撑,没有工业化就没有农区现代化,信息化是农区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城镇化是农区现代化的有效载体,农业现代化是农区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从“四化”之间的关系看,通过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通过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通过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三个融合”、“三个进程”,这个关系讲的够清楚了。

  记者:我们懂了,农区现代化的现实路径是“四化联动”,那么,您能否解释一下“四化联动”的概念吗?

  薛兰奎:我们坚持的“四化”联动,是农区特有的“四化”,是其他地方无法复制的,每一“化”都姓“绥”,每一“化”都接我们3.5万平方公里的地气儿。比如新型工业化,就是我们农区的新型工业化。首先是对我们所处工业化阶段的基本判断。关于工业化阶段的划分有多种版本,有美国经济学家约翰·贝茨·克拉克,有英国经济学家威廉·佩第,有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我们更倾向于霍夫曼的阶段论,就是把二产在三次产业结构中占比、人均GDP水平、城镇化水平、工业品在消费品中的比重、二产就业率五项指标作为衡量标准,经过分析,绥化目前有两项指标处在工业化中级阶段,有三项指标处在工业化初级阶段,综合判断,绥化处于由工业化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的过渡期。再就是绥化工业化要“化”起来,从哪里入手?报告给出了答案,五个“围绕”,围绕资源发展精深加工,围绕区位发展承接转移、吃配溢出,围绕基础实现产业升级,围绕消费发展大健康产业,围绕废弃物和可再生资源发展循环经济。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大健康产业,简单说药、医、食、养、游,药是医药,医是医疗,食是食品,养是养老养生,游是旅游。

  这五个产业,一个比一个赚钱,一个比一个空间大。因为什么?人类发展进入到了这样一个阶段,人们越来越爱惜生命,越来越注重健康,越来越追求生活质量、品位、格调。所以,围绕我们的农业来干工业,干与人的需求相契合的大健康产业,市场是宽宽的,收入是大大的。

  再比如农业现代化,农业要实现现代化,当务之急是解决三个问题:生产关系、生产力、生产要素,生产关系是体制,生产力是综合能力,生产要素一个是钱、一个是人。具体是四个“转了又转”:第一个“转了又转”是在发展重点上实现由“量”到“质”再到“效”的转变。我们所要追求的“质”,主要是绿色安全。我们知道,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追求已经从吃饱、吃好向吃口感、吃营养、吃安全转变,真正的绿色食品既有市、又有价。望奎县龙蛙公司上了水稻生产全程可追溯系统和鼎九保真图码,生产的“私人订制”大米,每市斤可以卖到30元,是普通大米的10倍。现在,许多原来不涉“农”的大企业大集团纷纷向农业领域进军,他们看中的就是农业品的广阔市场和食品产业的巨大潜力,但他们要做的绝不可能是低端粗放的传统农业生产,一定是做高端、做绿色、做优质,未来的农业,质量就是价格,质量就是效益,质量就是竞争力。第二个“转了又转”是在经营机制上实现由“分”、到“合”、再到“融”的转变。合作经营体制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基础。我们现在已经发展了一些新型经营主体,但很不规范,不健全,效益不明显,抵御风险能力弱。普遍遇到了资金紧缺、再发展难、风险控制不力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应从整合生产要素入手,探索合作经营基础上的再合作模式,推进“合作社+合作社”、“企业+合作社”、“银行+合作社”、“协会+合作社”等再合作模式,通过要素整合,实现主体融合,优势互补,抱团取暖。第三个“转了又转”是在基础设施上实现由“低”、到“高”再到“优”的转变。农机合作社年平均作业面积(含代耕)只有1万亩,绝大多数农机合作社“吃不饱”,闲“半拉身子”。农田水利设施很多也没有派上用场,“中看不中用”,以前我们没有,现在有了,以前我们弱,现在强了,但怎么由强变优,还是必须解决的问题。第四个“转了又转”是在配套改革上实现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转变。从抓试点开始,试点成功后在一定范围推开,再向整个面上延伸,使政策投入、科技进步、体制创新等外围助力最大化地作用于我们的农业。

 
作者:    来源: 东北网--绥化日报     编辑: 桑胜东
相关新闻
黑土摄影
电视新闻
电视新闻
电视晚新闻
数字新闻
参政议事
绥化专题外宣片
理论研讨
黑土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