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招商引资和产业项目建设协商座谈会委员发言摘要
关于促进本地企业积极参与我市项目建设发展的建议
陈艳菊
本地企业来源于民生,植根于本土。他们投资、管理、用工都来自本地,存在对本土文化的依赖。没有本地资本、企业多年不断的投入积累,新上项目就没有了产业基础和发展基础,我们就很难利用外资推进我们的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由此建议:
一是尽快推动内、外商地位待遇平等。我们要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坚持“内外商等同、大小商平等”原则,采取一切有效形式和手段,既要积极吸引域外资金,更要大力撬动市域资金。我们要研究出台政策措施,为内、外商创建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比如:过去对一些外商给予减免税的政策,我们就可以对本地投资的创税大户实行重奖,来平衡和补偿。同时,我们还要切实提高内商的社会地位,让他们得到与外商一样的荣誉。
二是要营造内商创业发展良好氛围。在招商引资,招大引强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发展和帮扶本地企业。要以“大众创业”为主线,全面全力营造浓郁的创业和发展氛围。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广泛宣传促进创业的政策措施,广泛宣传创业典型经验和先进事迹,使更多的人了解创业所能得到的扶持和帮助,使更多的人知道如何更好更快实现创业梦想。要在各层面为创业建立绿色通道,为创业创造一切方便条件。要在全社会形成创业有理,创业光荣的认识,在全社会形成千军万马齐创业的局面。
三是强化创业鼓励引导和扶持服务力度。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指针,加强创业领导,弘扬创业精神,培育创业主体,构建创业平台,放宽创业政策,强化创业培训,搞好创业服务,使创业者更好创业和发展。加强信息服务、项目扶持和方向引导,使民间投资逐步向现代化、专业化、特色化、规模化、聚集化、科技化方向发展;要在充分发挥已建成的创业基地等平台载体作用的基础上,新建一批场地设施设备齐全、功能完善、服务优良的现代化载体平台,为创业者提供更多、更实际的创业辅导、服务和扶持;要在政府加大对创业支持的投入力度基础上,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建设一批为创业提供融资、信息等服务的社会服务机构,为创业提供更多优越的创业条件;要重点解决创业融资难问题,积极发展担保公司、小贷公司、典当行等民间融资服务机构,通过他们吸引民间资本向中小企业投融资。
四是要培养内商投资典型。选择一批根植于本土、发展于本地的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在政策、资金、技术、人才、服务、信息等方面给予倾斜,使他们尽快做大做强,发挥他们的示范引带作用,以他们的经历和成绩鼓励、引导更多的本地精英、人才和广大有创业志向的民众投资创业。
五是要建立促进内商发展的长效机制。要强化政府促进内商发展的鼓励和引导作用,加强政府和社会对发展内商的扶持服务力度。把推进内商发展,为内外商创建公平环境,融入到今后的招商引资和产业项目建设工作中,并长期坚持。应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制定出台我市进一步支持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的意见等地方强制性文件,从加大财税支持、缓解融资难题、推进社会创业、加快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支持中小企业提升内在竞争力、营造发展环境、强化协调机制等方面提出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支持意见。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促进内商发展的重要性,要将推进内商发展的政策措施,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落实落靠,真正为促进我市内商发展出谋献力。
如何把外引企业迅速转换成本地化防止“水土不服”的建议
黄岩梅
一、引导外企实现思想文化本地化。政府相关部门要引导企业家和外来企业,在了解绥化历史文化、发展历程的同时,结合自己的企业精神,将企业的文化根源与本地的文化内涵、风土人情、民俗风情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氛围相结合,形成以本地化为主,外地化为辅,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企业文化。促使外来企业文化永远不老化、不僵化、不钙化。结合“北大荒”的肯干务实、开拓豪放、克服困难的精神实质,更好地依托我市的资源优势和特有的“寒地黑土”文化,打造具有绥化特色的富有企业内涵的文化品牌。引导外来企业制定相应的制度与发展战略,找出企业文化同本地文化存在的差异,将两种文化中的精华相互融于日常经营管理、企业宣传、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等各环节之中。形成既有“外来化”、“南方化”特点,又有“东北化”、“本地化”、“寒地黑土”特色文化。使企业的生产理念、产品定位,既能满足外地市场,又能适合我们本地的需要,更增加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份额。通过把企业无形文化的虚拟化变为企业有型发展的实体化,把软实力转化成提升企业发展的硬实力,推动企业的发展壮大。
二、引导外企瞄准产品定位和市场的差异化。一个企业的市场本地化针对的则是消费者。这些外企在新产品进入我市市场生产销售时,在产品包装上就要改变在南方市场“原装”形态,对产品重新“化妆”、“换装”。外企并非简单地把南方总厂产品移植到我市,所以要注重引导外企在产品的包装设计、新产品研发,适用性方面对我市市场实际重新扫描,精准定位,生产制造出适销对路的产品。要引导外企充分考虑域内外市场的不同需要和品位,做到既有内销型的也有外延型的产品,把品牌做“活”、做“洋”、做“土”、做“精”。
三、引导外企厘清本地资源特质,实现企业和社会双赢。一是业务拓展多极化。生产的产品不要过于单一、市场的区域定位要多极,不要只盯在我市这一狭小的空间里发展。要用深邃的眼光、长远的目光,向“立体式、差异式、错位式、开放式”方向拓展。引导外企在产业项目、产品销售地域格局上呈现“轴心式”的辐射状态,在不同地域甚至是境外打开并占领市场。要引导外企与本地有实力的单体企业,采取各种协作、合作的方式进行强强联合,共同发展。这样既可以延长我市产业链条,也可以带动一批中小企业参与到外企的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环节,其作用是增加就业岗位,维护社会稳定,消化了资源,强化了税收,促进市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二是生产资料本地化。生产资料是企业生产运行的血液和生命线。要发挥我市玉米、大豆、马铃薯、水稻等粮食产量大、种植面积大的优势,吸引那些农业产业链条长、农牧产品附加值高的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入驻我市。引导已落户外来企业抢抓我市在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战略中的机遇,利用我市生产资料运输半径短、生产成本低等条件,结合自身先进的管理理念、现代化的技术装备、叫得响的品牌和值得信赖的企业声誉,解决本地原材料由粗放、低值向集约精细化、高附加值产品转化,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行业的发展。要引导外企利用我市现有的闲置土地、厂房、劳动力进行生产和制造。鼓励有能力的外企承接或盘活我市各工业产业园区前期招商过程中形成的“半拉子”项目,解决外企在场地建设成本、产品生产周期、人员培训与管理、产品的本地化等复杂问题,以增加新引进企业资金和土地的高利用率。引导外企形成地域发展“多极化”、生产形式的“多样化”,实现企业和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关于既要抓好“短平快”更要抓好“高精尖专特新”产业项目建设的建议
李富新
在今后招商引资上项目过程中,我市及各市县既要立足当前,抓好“短、平、快”项目,更要放眼长远,抓好一批集聚后发优势的“高、精、尖、专、特、新”大项目,发挥各自优势,以项目集聚生产要素,推进全市经济稳步发展。
一、抓好“短、平、快”项目
这几年,我们安达市在抓“短、平、快”项目上积极作为,无论是物流企业,还是总部经济,只要能提升市域经济,增加税收,我们都全力引进大力扶持。
一要扩大产业范围。各市县要坚持扩大实施区域,扩大产业发展范围,发挥资源优势,多领域发展,多行业发展,支持石油化工、乳肉食品、商贸物流、新型建材、生物制药、机械加工、农产品深加工、旅游休闲、现代服务、电商、新能源等多元产业发展,要依托各市县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企业发展总部经济,提高企业税收贡献,提升第三产业结构水平和区域经济竞争力。
二要完善优惠政策。我们各市县要结合自身实际,在发展“短、平、快”项目上加大优惠政策扶持,比如对“短、平、快”项目厂房建设给予资金补贴,对物流企业车辆购进给予扶持等等。
三要加强资金保障。各市县要创新资金支持模式,优化资金推进作用,形成“无偿补助、贷款贴息、基金支持”多元、科学的资金支持模式。全市各级部门要充分发挥作用,为企业争取贷款贴息,更好地撬动银行资金;要利用无偿补助、基金等方式,扩大支持范围,给予“短、平、快”项目最优惠的扶持。
四要加大培训力度。全市可以采取多种模式,加大“短、平、快”企业培训力度,加快培养现代产业工人,适应经济发展需求。要进一步改善培训方式,鼓励支持职业院校在全市开展实操技能定向培训,支持各类培训机构采取菜单式、点单式、订单式培训,加强与企业的委托培训合作;要进一步丰富培训内容,结合“短、平、快”项目有针对性开展电工、电焊、家政服务、种植养殖等各类培训;要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平台,利用全市现有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就业政策、培训信息、企业需求为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实现基层服务共享。
二、抓好“高、精、尖、专、特、新”大项目
一要做好产业规划衔接。产业规划对市县经济发展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各市县要做好项目产业规划,积极引进与资源优势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大企业、大集团,承接产业链条延伸,加强项目生成论证,严格项目准入标准,在引项前期对项目投资主体的资金实力、生产技术、发展前景进行全面考察,突出关注项目的发展质量,并主动争取国家、省有关方面的支持。
二要提升项目承载功能。全市要坚持园区持续化发展,继续加强软硬环境建设,增强投资吸引能力,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资源集约的要求,着力推进全市优势开发区、特色园区的优化配置建设,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最大支持,全面提升项目承载能力。
三要创新招商方式方法。经济发展,载体是前提,项目是核心,招商是关键。各市县要创新招商理念,活化招商方式,拓宽引资渠道,全力吸引外来企业投资,要紧紧把握先进地区大企业的投资动向,选优引强,重点引进与全市主导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企业集团,开展链条式招商,通过资本联姻、产品嫁接、技术合作促进主导产业集聚壮大、集群发展,实现投资向规模升级、技术向高新升级、单体项目向专属园区升级、经济效益向综合效益升级。
四要加强招商项目储备。全市要坚持项目精品化包装、科学化论证、前瞻化储备,把招商集中向新兴战略、高新技术领域倾斜,跟踪大项目好项目的动态发展,适时修编,全面推介,梯次推进,通过大项目好项目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