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棱黑陶,顾名思义,就是用绥棱特质的山上黄土烧制的黑陶工艺品。绥棱坐落在小兴安岭的西麓,由于绥棱地理位置和水、土资源的独特,更利于土陶的制作,烧出的黑陶别致、独具匠心。绥棱黑陶虽比不上景德镇的瓷器名扬海内外,但,也称得上黑土地的一绝。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后的传承与发展,已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标志之一,被誉为我国的“黑陶第一窑”。
其实,绥棱黑陶的发展已经有百余年历史了,早在清末民初时期,土陶艺人在上集镇开了第一家个人土陶作坊,主要制作土盆、土罐等民众生活用品。1960年,在古老的工艺环节上,传承发展了“熏烟渗碳”新技术,土陶的熏黑技术得到了提高。同年成立了绥棱县土陶花盆厂,制陶人由原先的几个人发展到60多人,产品从小花盆制作,发展到大型工艺品制作,而且质地越来越好,小小的绥棱黑陶这一年打响了全国。
1964年,绥棱黑陶首次走上了全国进出口产品交易会的展台,周恩来总理看了绥棱黑陶后,高度评价说:“黄土能成金,何乐而不为”。
绥棱黑陶在古老的技术手法上,攻破了一道道难关,在选料、制作、烧制上发展总结了独特技术流程理论。一是在选料上主要选绥棱山上特定地带的特质黄土,这样的黄土含较高的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铁、氧化钛、氧化钙、氧化镁和氧化钾等10几种元素。二是在加工上分步进行,从晾干、细筛过滤、和成泥坯、拉坯造型、反复打压光上下功夫。三是在烧制上突出科学的烟熏渗透碳技术原理,把紫砂、瓷器的制作工艺方法,结合到黑陶工艺流程上,使产品更纯熟、精致、细腻,而且黑如漆、明如镜、硬如瓷、声如馨。特别是从2004年以来,历经十几年,绥棱县政府制定了黑陶发展规划,出台了扶持政策,在财力上加大了投入,先后成立了黑陶研究所和黑陶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年产黑陶达3.5万件。经历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绥棱黑陶又新样百出,品种采用透雕、浮雕、阴雕方法,制作出了双层、三层、四层和多层的黑陶工艺品,研制出了高2米,宽110厘米的《中华龙瓶》和《龙腾盛世》大型黑陶工艺品,被誉为镇家之宝精品。而《兰亭序》陶鼎,被称为“陶王”,其产品做工考究、古朴典雅,叩之有鸣玉之声、黑如墨玉之美、亮似明镜,有观赏精美之外观、品位独特之内涵,鼎上刻有书圣王曦之的代表作《兰亭序》,挥洒而刚劲的王曦之的金色字体更增添了黑陶的身价,字与陶相映成辉、更显得古朴凝重,大气浩然,成了绥棱黑陶的代表作,并获“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银奖”,被选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绥棱黑陶发展史上,有这样的记载:
1974年双层镂空花盆被国家和省评为工艺美术百花奖和轻工部优秀创作2等奖。
1983年,绥棱县被国家对外经济贸易部确定为工艺品出口生产基地,绥棱黑陶作品荣获了国家轻工业部颁发的“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优秀奖。
1984年,绥棱黑陶作品再度被评为全国工艺美术旅游纪念品优秀奖。
1991年,双层镂空花罐列为国家七五星火计划优秀奖。
1994年,绥棱黑陶在上海第二届中国陶瓷博览会上再次获“中国陶瓷十大品牌”殊荣。
目前,绥棱黑陶被选人钓鱼台国宾馆,而且已销往到日本、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加拿大、波兰、西班牙、多巴哥和乌拉圭等20多个国家。
《二十一世纪中小学素质教育文库》一书就这样介绍绥棱黑陶:“黑龙江绥棱陶器以刻花黑陶最有特色,多用于陈设陶器,产品有花瓶、花盆、笔筒等。其中,双层透雕的作品别具一格。纹样吸收了剪纸、木雕、刺绣等民间工艺的造型,再根据陶瓷工艺的特点,加以融合,把透雕、刻花、压线、戳花等方法结合在一起,整体和谐、结构清楚、层次分明、呈无彩饰,但仍变化有致,形成了它独特的装饰风格。它的具体工艺是:手工拉坯、修形、雕刻、烧制、熏黑渗透碳等10多道复杂的工序制作而成,光泽柔和、可以充分表现原材料的质感美”。
绥棱黑陶,绥棱人的骄傲,它已成为黑土地绚丽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