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袋的馒头、整只的烧鸡、还没开封的鸡翅,成袋的大米,这不是超市里摆放的商品,而是被人们扔到垃圾堆里的食物。老周作为环卫部门的一位垃圾清运员,每天清理垃圾箱的时候,都会心痛:想想自己小的时候,想吃到白馒头和白米饭,那要等到过年,因为那是奢侈品。而今,这些珍贵的食物被人们随意地丢弃。老周有时想不明白,中国人也没吃几天饱饭啊,而且中国向来以节俭为美德,为什么现在却成了浪费粮食最严重的国家?没有现场的调查,人们也许不知道,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的食物浪费现象比想象得更惊人。我们的调查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了隐藏在浪费背后的深层原因。
几幕典型的场景
有个曾经很火的段子:等我有钱了,豆浆我买两碗,一碗加红糖,一碗加白糖,喝一碗,倒一碗。如今,这已经不是段子了,很多市民都过上了这种“有钱人”的生活。他们倒掉的也不只是豆浆,而是比豆浆还要珍贵的食物。记者曾以就餐的名义,在市内一所有较多住校生的职业学校的食堂进行暗访。
每天中午,是学校食堂清洁工小张最忙碌的时候,她手脚麻利地收拾起桌上的剩菜剩饭,以方便接下来的同学就餐。“买了这么多东西,没吃几口就扔掉,太可惜了。”面对着一个个像小山一样堆满剩余食物的餐盘,小张心疼得自言自语。没有办法,虽然心疼,她也得端起来,倒进一边的泔水桶里。还不到12点,那个高约60公分,直径约50公分的泔水桶就装进了一半的食物,里面有馒头、花卷和各种饭菜。这个食堂有近百个餐桌,上面摆放着餐盒。几位女同学刚刚从餐桌边离开,小张马上过去收拾,发现餐盒里还剩下很多饭菜。“今天的饭真难吃!”一位同学一边小声嘀咕,一边将自己的剩饭菜递给小张。小张说,每天中午,仅她所在的这个食堂,收集的剩饭剩菜就能装满三四只泔水桶,一个泔水桶大约能装60斤,等于一个中午就扔掉了200多斤饭菜。
离这所学校不远的马路边上,有一家不大的餐馆。刚当上老板三个月的小刘正忙着擦桌子。这家有8张餐台的餐馆是他从朋友手中兑下来的,专做学生们的生意,菜价也不贵,分量还很足。但提起剩饭剩菜,小刘也是一脸的无奈。他说,没有不剩饭菜的。晚饭和聚会时特别严重。这么小的一个餐馆,每天都能收集一大泔水桶的食物。由于菜里油水不多,收泔水的不愿意要,就只能自己出钱请人运走。小刘说,那些菜里油大的餐馆,剩菜剩余饭有人来收,能卖个好价钱。至于收去做什么,小刘说自己也不知道。
在城市东部的一家大型婚庆酒店,一场婚宴刚刚结束,值班经理领着记者转了一大圈。大厅里有40个餐台,客人大部分已经撤离。装菜的盘子在玻璃转盘上一叠叠地堆着。清蒸鲈鱼、肘子、红烧肉、烤鸭等“硬菜”都剩下大半,有的菜甚至一口也没动过。吃完后只有少量菜被主人打包,大多数都变成了餐厨垃圾。这位经理说,酒店里浪费最严重的就是婚宴、节假日聚餐和商务宴请,它们大多讲究排场和分量,不能让人觉得请客的人小气。
这家酒店还有自助餐厅,这里也是食物浪费的重灾区。虽然桌子上都标明了,剩余食物超过50克就要多收一半的自助餐费,但服务员很少真的去称量。据介绍,对付这种规定,顾客的招数很多,比如将食物倒进火锅里搅乱,多拿些盘子分散装,甚至有人故意将食物扔到地上。这种恶意的浪费,说明客人的人品也很有问题。与食堂饭店比起来,个人家庭的食物浪费都是细水长流型的。很多人对此甚至毫不觉察,但其浪费也很惊人。小宋两口子刚结婚,每个周末他们都会到超市买一堆食物,并信誓旦旦要自己做饭,但总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在家里根本吃不上两顿。每月月底清理冰箱时,很多发芽的土豆、长霉的白菜等只能扔掉。有时,焖了一锅米饭,准备吃两顿,但下一顿饭经常就不在家吃了,冬天还好,夏天的时候,剩余下的半锅饭就只好倒掉了。记者以询问的方式,随机调查了10个家庭,发现对食物浪费最少的是独自居住的老人,他们会每天去早市买新鲜的蔬菜水果,并保证两天内吃完;与儿女合住的老人则喜欢为子女多准备些食物,也会造成浪费;年轻夫妇的家庭浪费最严重,被调查的一对小夫妻,一周内扔掉了近10斤水果和蔬菜,家里还有10个已经发霉的馒头和五六个过期的零食。
一组惊人的数据
城市食物浪费严重,农村同样不可忽视。前几天,记者到农村参加了两场婚宴,少的三四十桌,多的六七十桌。每次宴后都剩有大量食物,除少数被打包,多数都被倒掉了。在这些食物浪费现象的背后,是一组令人触目惊心的数据。据权威部门的统计,2014年,全国餐饮企业收入为27860亿元。保守估计,如果浪费率在10%,总额就达到了2786亿元。据权威专家的估算,全国每年浪费的食物总量折合成粮食约为500亿公斤,相当于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0%。按最保守的推算,我国消费者仅在中等规模以上餐馆的餐饮消费中,每年最少倒掉约2亿人一年的食物或口粮;全国各类学校、单位食堂每年至少倒掉了可养活3000万人一年的食物;我国个人和家庭每年可能浪费约110亿斤粮食,相当于1500万人一年的口粮。
深层原因引人深思
浪费粮食不只是中国独有的现象,但中国向来以节俭著称,而且我们才刚刚解决了温饱的问题,为什么浪费现象却和经济发展速度一样,正在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呢?深层原因实在引人深思。对于大部分市民都存在的浪费食物的行为,绥化市广播电视大学校长徐景升先生的分析十分引人深思。
首先是思想观念的变化。中国人教育孩子时,对于中国国情的描述一般是这样的:我们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好像我们中国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加之这几年国人都富裕起来了,很多人的潜意识中就认为我们有用不完的资源,吃不尽的食物,因此对节俭的概念逐渐淡薄了。还有一种情况是,以前是穷怕了,饿怕了,现在稍稍有点钱,就会控制不住,进而挥霍无度,再加上很多人好面子,从心理上希望得到别人的称赞和肯定,体现在食物上,就是多多益善。
其次是市民们普遍缺乏食物是社会资源的概念。有时人们认为我花了钱,怎么处置食物是自己的事。但实际的情况是,食物和环境一样,都属于社会财富,是人类共有的资源,你即使是拥有支配权,但却没有浪费的权力。这是人个行为和公共道德脱离的表现。
第三是公款吃喝随意挥霍。据了解,在反四风之前,全国一年公款吃喝开销达到了数千亿元之巨。公款买单的餐桌,成为食物浪费的最大阵地。常言说,崽花爷钱心不疼。反正不是自己的钱,想点多少就点多少。最后是我们的节俭意识正在一代代地丢失。这是最可怕的事情。现在的孩子们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家中为孩子准备的食物多到令人眼花缭乱。在孩子的意识里,食物就像从天上掉下来的一样。现在一个五六岁的孩子,可能背得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诗句,可有几个能懂得其中的意思!
反浪费人士的建议
奢侈浪费、挥霍食物若形成一种风气,会给全社会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就在发达地区孩子们为选择吃什么而苦恼的时候,很多西部地区的孩子,每餐只有一个菜可以吃。此外,因浪费而被倒掉的大量食物垃圾,如果得不到妥善管理和利用,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病菌的传播,甚至是不安全食物的隐患。为此,很多反对浪费的有识之士提出了很多建议,有些建议很值得我们思考。
我市法律界一位资深人士建议,对于反对食物的浪费,不应该只是引导和呼吁,应该立法。比如出台“反浪费法”,用法律的形式来约束人们的消费行为和生活方式。毛泽东同志曾说过,贪污浪费是极大的犯罪。对于巨大的浪费行为,应该像对待贪腐行为一样,绳之以法。
很多市民建议餐饮企业应该改变销售方式。我们这里的餐馆的菜量偏大。为此很多市民建议,餐馆不妨多推出半份或小份的食物供应顾客,如此样数不减,既照顾了请客人的面子,而又不至于造成较大的浪费。自助餐厅也可改变方式,可用奖励代替“吃不完要惩罚”的措施,比如发给节约的顾客优惠券。有些从事教育工作的市民则建议让孩子亲手制作食物。从小就注重孩子的饮食教育,平时让孩子一起参与食物的种植和制作,在春种秋收的辛勤劳动中教会孩子常怀感恩之心,学会节省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