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新常态、聚力促发展”系列评论之三
新常态下,发展仍然是解决绥化所有问题的关键和基础。要发展,就必须有载体、有抓手,这个载体和抓手就是产业项目。抓住了产业项目,也就抓住了经济发展的核心,坚持经济工作项目化,是努力实现新常态下新的更大发展的重要一环。
但是,面对国家宏观政策趋紧、企业投资谨慎、招商门槛提高等诸多新动向,一些人对产业项目建设的信心和干劲也出现了“换挡回落”。新常态下的产业项目建设怎么抓?力度减不减?步子缓不缓?市委明确要求,紧紧把握省委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进是核心、进是关键的战略思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全党抓发展、重点抓经济、突出抓产业,关键抓项目”的战略部署上来,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全党抓发展、全社会招商、全区域上项目”的要求上来,坚定大上产业项目的信心,坚持“三个导向”大上产业项目,抢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站在全球化高度抓项目,保持力度不减、劲头不松、标准不降,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再掀产业项目建设新高潮!
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重大部署,需要我们坚定信心、保持定力、久久为功,一以贯之地推进产业项目建设。实践证明,作为后发达地区,大力推进产业项目建设是赢得发展先机、加快赶超进位的关键所在。过去几年,正是因为我们坚持不懈地抓产业项目建设,使绥化在短短几年内大变样,经济上规模、加速度、增总量,从一个落后农区,一跃成为后发优势明显的地区,踏上了跨越赶超之路。新常态下,要实现科学、可持续、包容性发展的新要求,产业项目建设仍然是我们调结构、转方式、稳增长、惠民生的不二之选,扩大就业、增加税收、保障民生、维护稳定、改善城乡面貌等众多难题需要用项目建设这把“金钥匙”开启。因此,我们必须紧紧抓住产业项目建设这一核心,用实实在在的项目推进实实在在的发展。
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重大部署,需要我们继续探索、不断创新、大胆实践,与时俱进地提升产业项目建设。我们要自觉运用市场导向、政策导向、问题导向来研究和解决问题,要伺机而动,研判形势、分析政策,重点围绕国家战略布局、空间优化、改革试点抓项目对接,把产业项目建设推向一个新的发展层次。
紧跟市场走向上项目。要把市场需求作为大上项目的着眼点,坚持以效益为中心,寻求项目与市场的结合点,选择建设那些市场前景好、产业关联度高、竞争力强、投资效益好,又能发挥地方比较优势的特色项目。要把市场消费的最新走向与本地资源相结合,围绕绿色食品产业和旅游、休闲、养生等新兴产业大上项目;要顺应工商资本进入“三农”领域、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等投资方向变化大上项目;要迎合网络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趋势,加快发展互联网经济和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紧抓政策机遇上项目。要善用中央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利好性,借势而上、赢得主动。要抓住国家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的机遇,凸显我市农牧产品、盐碱地非耕地等优势大上项目;要盯住国家、省政策性投资方向、投资重点,在交通基础设施、粮食、水利、生态环保等七大领域,信息、绿色、养老、旅游等六大消费领域争取资金,引进项目;要深入挖掘利用东北振兴和“一带一路”重大历史发展机遇,搭乘国家新一轮扩大开放这班车,加大科技、生产方式等方面的创新驱动力,以全球化视野做大主导产业,提升核心竞争力。
紧扣发展难题上项目。要从破解投资规模小、科技含量低、新兴产业项目较少,产业集约化程度低、链条短、配套性差等主要问题入手,寻找产业项目建设的突破口,大力引进新能源新材料、循环经济等产业项目,壮大新兴产业规模;鼓励扶持优质企业裂变升级,把小企业做成大企业,把单体项目做成群体项目;通过引入资金、嫁接科技等手段,以存量引增量,以增量活存量;适应产业关联发展的内在需求,坚持全产业链上项目,促进优势产业集群发展。与此同时,我们还要重点解决好现有企业和存量项目达产达效问题,这是今年确保GDP 7%以上增速的关键所在。
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重大部署,需要我们以更强烈的责任担当、更优良的作风、更管用的措施、更优质的服务抓好产业项目建设。要坚持经济工作项目化,紧紧抓住产业项目建设这个核心,围绕项目来谋划全局工作,各级干部把主要精力投放到项目上,特别是主要领导要躬下身子,扛起胆子,把项目建设工作牢牢抓在手上。要坚持务实招商,围绕地缘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后发优势大上项目、上新项目、上关联配套项目,千方百计地扩大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做大产业集群,积累发展后劲,增强市场竞争力。要坚持依法行政和优化服务相结合,认真落实好简政放权各项规定,充分释放市场活力,用真心真诚的服务,更多赢得广大客商的信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