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支队长秦希男
交通安全,涉及城乡广大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也是群众普遍关心的大事。百姓的事无小事,近日,就我市“法治交通”建设情况和“法治交通”应对“法治绥化”建设做出哪些方面的贡献,记者专访了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支队长秦希男。
记者:目前我市交通秩序依法管理和整治情况如何?
秦希男: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让党委政府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为标准,把构建安全、和谐、畅通的道路交通环境作为工作总目标,坚持法治执法、依法管理。适时组织开展了“春季攻势”、“护农保收”、“夜查酒驾”、“打非治违”等多次交通秩序专项整治行动。平均每年查处各类交通违法100万余起,去年全市无论是交通违法行为处罚总量还是单警处罚量都位于全省前列。
记者:“法治绥化”建设是我市今年一项重大工作,作为执法部门,交警支队如何围绕“法治绥化”抓好“法治交通”建设?
秦希男:在“法治绥化”建设上,作为交警部门,我们既是城市交通的管理者,也是人民群众的服务者,为了扮演好这个双重角色,我们要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扎实推进规范执法,切实加强司法队伍建设”之要求,做到“于法有据、依法执法、依法办事”,强化“法治交通”建设。今年具体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大力宣传交通法规,提高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我们紧紧围绕“文明交通行动计划”活动,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手机短信和交通安全宣教基地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开通交警微博、设立QQ群,充分发挥微博之间立体交叉的矩阵式互动协同作用,不断丰富宣传内容和形式,提高宣传效果;按照4月1日正式实施的《黑龙江省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条例》要求,加大全民学法、普法力度,提高依法管理、严格管理水平,从严取缔交通违法行为,消除交通安全隐患,提高预防道路交通事故水平。
二是不断加大硬件投入,强化交通科技应用。今年,我们将在全市通行客运班线和接送学生车辆集中的公路急弯陡坡、事故多发易发、临水桥梁等重点路段安装警示标牌、爆闪警示灯,作为全年重点工作一项硬性指标要求各县(市)必须完成。为一线执勤民警配齐执法记录仪、酒精测试仪等设备,利用科技手段规范民警执勤执法。
三是最大限度地便民利民,提升服务质量。我们在车管窗口、交通违法处理查询岗位继续完善“一窗式”办公、积极采取“三时一告知”、“首问负责制”服务措施;对重点车辆和驾驶人年检换证以及临界超分和满分等均通过电话、互联网进行业务告知,提醒群众及时办理应办业务;今年,大家最关注的小型机动车驾驶人考试权限我们已经下放,后续我们将建立考试员与智能评判、科技监控“三位一体”的考试工作新机制,延伸对驾驶人考试工作的监管,使驾驶人考试工作更加公开、公平、公正。
四是切实加强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文明之师、规范执法之师。按照“法治绥化”建设的高标准、严要求,我们必须在“法治交通”建设中扎实推进规范执法,切实加强队伍建设。我们已出台了《基层警队建设规范》,对全市交警系统队伍建设、内务管理、执法工作、勤务工作都列出了详细要求。同时,支队领导班子成员自戴“紧箍”,要求民警做到的,班子成员必须首先做到。党的群众教育路线开展后,支队党委通过组织全体民警、辅警收听收看廉政教育片、建立并参观廉政教育基地,教育和引导民警、辅警牢固树立廉洁意识、勤政意识、为民意识和服务意识,真正做到靠制度去管人,靠机制去管事。
同时,强化监督机制。进一步将勤务管理、车驾管理、事故处理等有关事项向社会公开,定期开展“警营开放日”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车主和驾驶人及新闻媒体前来参观、监督。
记者:作为交警支队长,您对我市目前交通现状有什么看法、想法?
秦希男:随着我市经济的飞跃发展和城市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目前机动车和驾驶人保有量,已经位列全省第四名,仅次于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但与机动车与日俱增相矛盾的是,交通基础设施非常薄弱,没有大型停车场。以北林城区为例,至少缺少几千个公用停车位,有的县(市)灯控信号、交通标志、标线严重缺失,这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严重脱节。
部分市民的交通安全意识、交通法制观念和文明出行意识也有待提高。比如我们大家都能看到的超速驾驶、强超强会、违反标志标线、无证驾驶、骑摩托车不戴头盔、农用车非法载人、行人和非机动车不走信号灯和标线、不听交警指挥等交通违法现象比较普遍,成为引发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今年我市发生的几起较大交通事故,都与驾驶人超速、酒后驾驶、疲劳驾驶有关。
从我们自身管理角度看,交警队伍结构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一线警力严重不足。个别民警和协管员执勤不规范、执法不严格,服务水平较低,说话的态度和语言生硬,以管理者自居,造成群众不满意。
记者:您对政府和上级部门在“法治绥化”建设中有什么建议?
秦希男:作为交警部门,我们建议各级党委政府,能够尽快将交通安全宣传纳入全民普法教育,使文明出行、安全出行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意识和行为习惯。
建议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鼓励群众选择公共交通出行,进一步优化公共交通线路网络,使公交线网连接和覆盖更多的居民生活、就业、就学、购物等区域,在可达性上满足群众多方面的出行需求。
建议完善城区道路网络,加强城市和农村交通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停车设施规划和建设力度,提高公共建筑、住宅小区等建设项目的停车场配建比例,可以采取拓宽、延伸道路等办法解决城区路网问题,缓解交通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