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发明会让人不自觉地想起一句话,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
因为这个发明把乡野禽畜粪便、秸秆稻壳灰变成了宝,可以育出强壮的水稻秧苗。
这项发明,就是我市科技特派员、绥化京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彭树森用7年时间研制出来的无土育秧基质。
3月10日,彭树森接到专利授权书,4月10日,国家发明专利证书正式发放,从此,畜禽粪便和草木秸秆灰变废为宝,变成可以循环利用的资源,彭树森也因此获得绥化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取代黑土 垃圾堆里做文章
彭树森出生在讷河市讷谟尔河南岸,从小看着稻农春种秋收,对水稻种植有着说不出的亲切。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业有成的彭树森被分配到绥化市当电工。当老板、当公务员、开生物肥公司,彭树森一路折腾着进入花甲之前,到2007年,存款已经超过100万,家人和朋友都以为他可以安静下来,安享晚年,谁料他又开始折腾。
绥化,作为农业大市,在奔向现代化大农业的途中,科技含量越来越高,自动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可是乡野畜禽粪便和秸秆灰便显得无用和多余,成了许多种养大户和一些米类龙头企业的负担。
与之相对的是,每年春季水稻育秧的取土难。育秧土非常讲究,大豆田的不可以用,施用过农药化肥的不可以用,而且对土质要求也极高,要细、要肥,一家一户的小打小闹,取土问题,尚可解决,随着规模化的推进,育秧土的取用成了水稻种植大户、合作社和示范区的“老大难”。
秸秆灰是含钾、钙、硅等元素较高的基质,而畜禽粪便是不可多得的有机肥,能不能让灰和粪便变成育秧土?彭树森被自己突然冒出来的想法“烧”得夜不能寐,第二天就找来开生物肥厂时候的老合作伙伴、海伦市长发乡农业技术员唐崇飞,把想法和盘托出。
“试试吧!”
谁料这一试就是7年,试出了一种消解垃圾留住黑土的专利技术。
试验成功 消解垃圾留住黑土
那是2007年春天,太平川镇的一栋大棚里,彭树森和唐崇飞把十几个试验配方,一样一样地拿出来,在1000盘育秧盘内播入催好芽的稻种。
每天浇水、查看,就像盼着就要诞生的婴儿,兴奋,还有点紧张,几天过去了,育秧盘里一点动静都没有。
“再等等,再等等。”
彭树森在心里给自己打气,谁料20天过去了,也没见一棵稻苗出来。
失败了!
面对着这1000盘基质,老彭呆坐在大棚里小半天没出来,正当家人以为他碰了壁会回头时,他又开始鼓捣。
第二年,1000盘育秧盘里,有个别秧盘出了几棵苗,彭树森如获至宝,立刻记录下配方,再改进,再试验。
慢慢地,他试验的育秧盘里开始新绿点点,可是有出苗不齐的,有先出苗挺好,过几天死苗的。
“只要出苗,就有希望。”彭树森就这样反复改进,反复试验,一试又是5年,到2011年出苗率达到70~80%。
彭树森没有水稻田,每一年试验都是借助附近稻农的大棚,承诺:育出好苗,给他们白用,育不出来,赔他们春季插秧的稻苗。到2012年,彭树森也几乎赔进了全部积蓄。
超过70%的出苗率,应该算是成功了,可是彭树森不愿意停下试验的脚步,东挪西借,筹集资金继续试验。
2012年,老彭成功了,拿到了95%的出苗率!并在北林区科技信息局的指导下,申报了专利技术。
于是,彭树森带着他的技术员们开始大面积推广水稻无土育秧基质,墙内开花,墙外香,先后在吉林、内蒙古,省内的肇源、方正等地示范推广成功,到目前为止已经建起5家分公司。
绿色环保技术迅速走红
“营养丰富,透气性好,还少病虫害。”彭树森说,无土育秧基质在生产环节通过高温发酵处理,不含土传虫卵和有害细菌,基质中的生物肥可以促进水稻生产长育,提高壮苗率,同时也减少了庄稼对农药的依赖,真正实现绿色有机,是最接近土壤的一种基质,除了用于水稻秧苗培育,也适用于花卉、烟草、蔬菜的秧苗培育。
去年6月15日,北林区宝山镇沿河村农户刘喜友家的稻田里,两侧稻苗长势明显不同,一侧稀疏,一侧肥壮,刘喜友从两侧田里各拔出一撮稻苗,用水涮下根系,明显不同。
“这回你信了吧,哈哈……”
说话的是彭树森,他当初选择刘喜友的稻田做示范基地,刘喜友本人都略带怀疑,“这东西真的行吗?”这一试,刘喜友服了,今年他的两公顷水稻全部用了老彭的无土育秧基质。
据测算,购买营养土育秧,每公顷成本在750元左右,使用无土育秧基质,每公顷成本只在450元至470元,还能增产5%至10%。事实胜于雄辩,用过这种水稻无土育秧基质的,都成了老彭的客户,目前,在哈尔滨、佳木斯、齐齐哈尔及农垦系统的水稻种植区都有应用,2013年全省使用这种产品的水稻种植面积达到4.8万亩,2014年预计使用面积可达60万亩,每公顷可节约营养土3立方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