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绥化新闻网 > 今日热点 正文
南四东路:当年曾像烂泥塘
http://suihua.dbw.cn   2015-04-07 16:39:39

  脚下的城市

  变幻多姿

  有些目不暇接

  有些猝不及防

  让你我的目光

  穿越钢筋水泥的丛林

  看一看过往

  阅读一座城的

  沧桑之变

  ---眉千度

  南四东路,现在应该叫做广盛东街。看这题目,很多市民也许会惊讶。是的,因为那时的路况毕竟是遥远过去的事情,年轻的市民怎么会有深刻的记忆?就是老一辈的市民,因为年深日久,对于当年踩着烂泥穿越南四东路的情况,也不愿回忆了吧。然而,南四东路,当年真像是个烂泥塘,我今天提供的照片,在左上角的那个小片,就是我市著名摄影家朱学洲先生,在1988年为南四路的历史留下的一份珍贵记忆。

  从图片上看,那时的南四东路,两侧都是低矮破旧的棚户,没有一栋像样的建筑。而中间的道路,则是崎岖不平,中间处处是雨后的水洼,说它像个烂泥塘,我觉得一点都不过分。对于这一点,曾在绥化市电机厂工作多年的孙兆权先生就有着深刻的记忆。1988年,孙兆权从绥化地区劳动局技工学校毕业,就分配到了位于南四东路路南的绥化市电机厂工作。

  那时,孙兆权还是一个不到20岁的不伙子。和其他的男孩子一样,他也爱美,每天穿戴整齐,头发梳得一丝不苟,之后才骑上自行车去上班。每当恼人的春风刮起,还没等到单位,头发就被吹乱了;最恼人的是进入南四东路,春风扬起的沙尘,就会让孙兆权一个早晨的精心打扮变得灰头土脸。而到了夏天,虽然少了风沙,但情况却更糟。因为那时候的气候比现在湿润,夏天降雨是家常便饭。每到雨天,南四东路就会变成真正的烂泥塘。据孙兆权回忆,那时,他和同事们的工具箱中会常年准备着雨靴,以备在雨天派上用场。他们对门前的这条路充满了怨恨,却又无可奈何。虽然那时候他们的潜意识中或许也盼望着单位门前的这条路什么时候能修成一条宽阔平坦的大马路,但孙兆权在这家工厂工作的时间太短,也确实无法赶上这条路在新时期的巨大变化。

  而在南四东路棚户区生活了20年之久的刘天明先生有幸见证了南四东路的前世和今生。刘天明是肇源人,从部队复员后分配到当年的绥化市粉米厂(现在叫黑龙粉米有限公司)工作。他当过电工、小车司机。而当小车司机的工作经历或许让他能更深地体验穿行在南四东路上的艰难。刘天明结婚后不久,就在南四东路路南的绥化电机厂附近买了一处平房,并一直居住到2013年,前后长达20年之久。

  和孙兆权当年骑自行车穿行在南四东路不同,刘天明白天开车的时候,经常要载着领导或单位同事出入南四东路办事;而晚上下班后,他要把车存入单位的车库,然后再骑自行车穿过南四东路回到家中。因此,他不仅体验到了骑自行车在这条路上的种种艰难与不便,他更体验到了驾驶机动车在这条上的窝火与闹心。

  那时,他的女儿也已经进入一曼小学读书,每天接送孩子上下学就是一个让人头疼的事。刘天明还记得这样一件事:女儿读书的一曼小学门前是平坦宽阔的北二东路(现在叫人和东街)。每当接女儿回家穿越南四东路时,女儿就嚷着让父母快些搬家,搬到一个像自己的学校附近那样,下雨天不用穿雨靴的地方。面对女儿的抱怨,刘天明也只能一笑了之。那时,他在那个偏僻的地方买个平房还要举债,要到哪里弄钱来改善一家人的出行条件呢?

  但刘天明在南四东路上的坚守,毕竟迎来了曙光。进入2000年后,南四东路开始进行小打小闹式的改造。而到了2008年,南四东路终于旧貌换新颜,得到了彻底的改造,在刘天明居住了13个年头之后,南四东路终于由昔日的烂泥塘变成了附近居民们盼望已久的宽阔大马路。本文今天所配发的这幅图片就是朱学洲先生在南四东路改造不久之后拍摄的,与1988年的那幅图片相比,南四东路的前世与今生简直就是天上人间。刘天明不仅目睹了南四东路的巨大变化,他更是一位受益者。道路的整修改造,不仅使出行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他们一家所居住的平房也迅速升值。2013年,刘天明家那片棚户区被列入棚户区改造计划。刘天明一家所获得的回迁住宅,要比当年他购房支出升值10倍,比动迁时他住房的市值升值3倍。刘天明知道,如果没有南四东路的改造,这些年他的住房也会升值,但肯定没有这么大的升值空间。

  虽然电机厂如今早已倒闭多年,但孙兆权还是会经常想起那个地方。在经过南四东路老电机厂原址的时候,他也会情不自禁地放慢脚步,甚至眼窝发热。就在那片取代老电机厂的广盛家园居民小区里,孙兆权甚至依稀还能看到自己青春时代的身影。

  (在此鸣谢图片提供者摄影家朱学洲)

 
作者: 李海军    来源: 东北网--绥化晚报     编辑: 刘聪
相关新闻
黑土摄影
电视新闻
电视新闻
电视晚新闻
数字新闻
参政议事
绥化专题外宣片
理论研讨
黑土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