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绥化新闻网 > 本地新闻 > 要闻 正文
智能催芽看海伦
http://suihua.dbw.cn   2015-04-01 17:35:39

  春寒料峭的黑土地上还覆盖着积雪,海伦市科技备耕已忙活起来。

  3月25日上午,长发乡水稻智能浸种催芽育秧基地里人头攒动,基地大门被农民送来催芽的种子堵得严严实实,一个人偏着身子都挤不进去。绕道后门进入数百平方米的催芽车间,五六个宽约3米、高约2米的催芽箱一字排开,每个催芽箱子都连着温度、湿度显示仪。

  再往里走,二三十个农民正在给水稻种子包衣。把种子放到搅拌机里,再把调好的包衣剂倒进去,搅拌五六分钟,拌好的种子就“出炉”了。已经包衣的种子装好袋摆放在一侧,等待明天一起入箱浸种。每个袋子上都印着编号,对应着每户农民。

  长发乡常建村六组的孙树新正等着排队拌种,这已经是他第三年来这里催芽了。“以前自己在家催芽,温度掌握不好,芽有长有短,出芽率也不高,有时还弄瞎了。这几年有了智能催芽设备,芽出得整齐,出芽率也高,一点都不用担心瞎种子。”孙树新说,1斤种子拿5毛钱费用,连种子包衣、浸种、催芽全都包括了,很合算。

  在孙树新看来,政府干了老百姓想干干不了,或者想干干不好的事。“我今年种了30亩水稻,拉来500斤种子,明天入箱,4月11日左右就能催完芽,12日我就能扣水稻棚了。”

  长发乡党委副书记吕雪松说,2014年这个催芽基地保证了400多农户、将近2万亩水稻的用种需求。用现代科技精准催芽,提高了催芽水平,也为提高水稻秧苗质量和水稻产量打下基础,“照现在情况看,今年催芽量可能更多。”

  吕雪松说,这个育秧基地是农业开发项目,国家投了400多万元建成。在这里给水稻催芽,只向农民收取维持基地运转的电、柴油、检修费用,尽可能让农民用最小的花费得到最大的收益。

  目前,海伦市已有13处这样现代化的水稻催芽育秧车间。海伦市海北镇的催芽车间同样是热闹场面,笔者老远就能看到进进出出的农民正忙着装卸种子。

  “但这样的好项目还是少,这个基地满负荷运转,也就能催芽2万斤,而长发乡就有4.8万亩水田,明显还是不够用。”吕雪松希望,这种利用社会化服务提高种植水平,用工业化手段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的好项目越来越多。

 
作者: 冯革文 文晓光    来源: 东北网--绥化日报     编辑: 桑胜东
相关新闻
黑土摄影
电视新闻
电视新闻
电视晚新闻
数字新闻
参政议事
绥化专题外宣片
理论研讨
黑土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