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绥化4月1日讯 3月27日,庆安县久胜镇久宏村农民育秧大棚已经全部搭建完毕,农民开始进入浸种车间集中催芽。农民说,今年我们育秧进度快,质量高,多亏进村企业帮忙。进入村屯的企业所办的育秧车间,在备耕生产中为11个困难户解决水稻种子8000公斤,还免费为他们浸种。同时还为200个农户解决了大棚支架。农民高兴地说,这些龙头企业进村以后,急我们之所急,犹如我们的亲兄弟。
久胜镇是水稻种植大镇,大多水田采用的是自流灌溉,品质高,吸引域内外商家纷纷到这里创办加工企业,先后在村屯建起龙头企业67家。龙头企业进村了,应让农民得到啥?这是久胜镇党委政府反复思考的问题。他们认为,这些“外来客”打破了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让农民倍感新鲜,但重要的还是让企业优势得到最大发挥,也让农民得到最大实惠。为此,他们决定把企业和农户捆绑在一起,结成紧密合作的利益共同体。
来久胜镇落户的大多是农产品加工企业,他们租赁农民土地耕种,然后对自产水稻进行深加工出售。最初这些企业对失地农民不愿接收,认为当地农民素质低,又难管理,宁可到外地招工,也不愿接收本地农民。镇领导一方面同企业洽谈协商,讲述本地农民进入企业的好处,一方面对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引导农民自觉转变角色。许多企业改变了态度,优惠优先招收本地农民进入企业,很快有3200人陆续在家门口当上了工人。建在久安村的中波米业,从本村招工60多名农民进入企业,为农民就业解决了难题。51岁的李原学土地流转以后,因老伴常年卧床不起,难以出远门打工。他被招工后,每天把老伴料理好后,再去上班,中午休息时,回来为老伴做饭,啥都不耽误,一年纯挣3万多元。李原学一提起这事乐得满脸开花。
久胜镇外出打工农民多是男的出去后,把种地的事全推给女人干。女人对种地生疏,时常弄得手忙脚乱。这回不用发愁了,土地往企业流转后,女人可进企业当工人,过上了“朝九晚五”的员工生活,每月都能开2000元的工资。久旭村王秀丽丈夫外出打工以后,她在家照顾年迈的婆婆和两个孩子,由于米业加工厂就在斜对门,上班非常方便,一年四季有活干,收入稳定。久佳村胜利屯的王志宝已经72岁,儿女都出去打工,家里只剩他自己,但他身体硬朗,冷不丁闲下来觉得发慌。企业老板根据他的身体状况,让他清扫落地粮,每天给30元的工资,王志宝乐了。他说,“待在家里,感到特难受,这回出来干点活,不累还挣钱,是做梦都想不到的好事。”
过去,一家一户单打独斗,再好的农业技术,如果没有成功样板做示范,谁也不敢拿一年的收成做实验,农户也不敢冒险采用。晨曦米业的订单农户有210个,农业技术部门要求推广毯式育苗新技术,这种技术培育出的秧苗根系发达,亩增产50公斤,但每亩地需增加投入20元,农民不认账。晨曦米业决定自己先行试验种了300亩水稻,秋后亩增产60公斤,基地农户眼见为实,纷纷采用新技术。今年备耕厂家派出2名高级工程师巡回进行指导,使这项新技术得到大面积采用。
为让企业和农民天然地绑在一起,结成利益紧联的共同体,企业还采取农户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吸收农户参与企业管理。这种办法就是农民以土地作为股份,在确保股金兑现的基础上,年底再享受企业利润分红,这样使农民都关心企业。今年备耕季节有6家企业吸收职业农民和种地把式进入企业董事会,或担任管理人员,直接参与产业化进程,既保障了农民利益,又促进了企业快速发展。
|